高永倫
法治和人治在人類的政治文化上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都是人類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體現著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政治智慧。之所以形成不同的政治文化和治理方式是有著其深刻而又鮮明的原因的,包括但不限于,經濟基礎、歷史傳統、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沿襲、統治需求等等。這是隨著特定歷史時期人類對于治國理政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的思想,優劣好壞的評判往往是要放在特定歷史時期去觀察的。
一、從政治起源上看,人治和法治體現的是政治活動的不同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之初、性本善”也充分體現在政治認知治理國家和造福于民的活動,即使出現了昏君庸君也是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官逼民反”,民就沒有對國家治理提出自己意見想法的意識,因為世代傳統的思想是由萬能統治者包辦了普通民眾的一切,將自己和國家社稷的希望寄托于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古典情結,和空想社會主義的實質是一樣僅僅依靠幾個人的自我覺醒和升華來實現天下大同、國泰民安的愿望,而不是穩定可執行的制度體系。而這就形成了人治孕育的思想土壤。
西方政治觀念認為,人的天性是隨著在大自然中謀求生存不斷形成的,具有天然的競爭性,為了避免盲目爭斗沖突引起的混亂無序甚至是走向毀滅,公共權力機構即政府出現了,正如孟德斯鳩所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所以必須有完善嚴格的體系和制度進行監督,以防范權力危及公共利益和私人空間,這就是最初的法制和其后的法治最初的形成動因,也是西方政治文化中,政治為“惡”,必須提防的體現。
二、從政治理念上看,人治和法治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的不同形成。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濃厚,這體現的是對統治者對于統治中各方因素整體把握的偏向的問題,是建立在依靠統治者的個人決策的基礎上形成的思想,不會體現民主的契約意志,人治變得順理成章,根植于民眾心中,一直延續很久。封建統治者僅靠自己去發號施令是得不到普遍認同的,而需要靠歷史已久的等級制度去確保執行,但是這種等級制度只是確保這一朝天子的統治,為了讓自己的江山穩固和統治的延續,那么倫理政治即世襲制、分封制和祭祀制應運而生。每一種制度都充分體現了人治的治國理念,法確定的是一種秩序、自由、正義的價值追求,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人性的解放和人權平等的訴求,這都對人治依靠個人執政權威的統治背道而馳。
西方的文化傳統中民主的思索的歷史進程中仍然出現了波折和反復,首先法治精神和理念以及民主政治的確立是隨著民眾的思維啟蒙而逐漸產生形成的;其次法治精神和民主政治是與人類的趨利逐權的本性相違背的,阻礙了統治目的和利益的實現,所以,法治和民主的實現注定是命途多舛。反觀西方的民主政治進程,在先哲的思想中最初仍然是認為需要塑造出一個“哲學王”來統治國,但是不久之后就發現這是無法實現的,為了尋求種自由、平等的社會文明,契約精神逐漸出現,認為國家是靠契約形成的,公權力應當為私權利服務,否則就會被私權利所推翻就此產生出了民主政治的基礎制度,人民主權、代議制、分權理論,人民主權回答的是公權力從何而來,代議制解決的是公權力如何去行使,分權理論是解決如何運行各方權力。民主的國家權力架構已經形成,必然要將它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法治理念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三、從政治統治上看,人治和法治體現的是治理方式的不同實施。
中國的專制伴隨著的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從經濟根源上來說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了主體,而統一的生產方式需要一個統的力量來維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這種情況下統治者的統治權威比較容易樹立起來,同時也就失去了民主和契約的生存空間形成中央集權的模式成為了大勢所趨。分封制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給予諸侯大夫分封土地,自然而然的就會為穩固君主的江山而出謀劃策和建功立業,但是應當看到這是一種“形封而實不封”的分封制,首先是一國疆土都是君主帝王的,歸其一人所有,另外一點是一國境內的文武大臣都是由君主帝王統治的,任命罷免都在其一人之手,這就形成了我君王分封的土地只是名義上歸你諸侯大夫所有,實質上你只是代理君王進行管理的局面,壓榨了民主政治出現的最后一絲機會。
與此相對的是,西方同樣擁有的是封建的專制統治,但是卻沒有中國式的高度中央集權。歐洲的封建社會是由若干個小的國家組成的,就難以在各個國家間形成統一的統治理念和集權權威較為和妥協,這樣就形成了民主法治的基礎,而且與中國封建統治最的不同的是西方的統治特點是專制而不甚集權,國家擁有其國王作為最高的統治者,但是國王對于貴族的分封是“形封而實也封”,第一層級的領主擁有從國王處受分封土地的絕對權力,并可以繼續分封給下一層級的小貴族,但是這是層層分封,形成的權力結構就是下一層級的貴族只對上一層級的貴族負責。在資產階級的統治確立后,三權分立確立起來,從而形成了現代法治的基礎。
中西方的不同政治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政治文明和治理方式,根據各自特點和國情又產生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手段,各國在治國理政中都應當不斷相互學習、借鑒,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是完美無瑕的,正是在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忘自己的社會主義性質本色,既要抬頭看路又要低頭前行,看著別人走的路,走出自己的路,才能不斷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魏作凱,王仲員.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40-46.
[2] 于民.中西方文化互補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35-39.
[3] 閻萍.中西方文化面面觀[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10: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