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債權人撤銷權與債權人代位權作為債權保障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兩個部分,在保障債權人利益領域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自這一制度出現在我國《合同法》中,司法實踐中有了更為明確的指引,法律空白也得到了填補。這一制度的立法目的及意義是理解撤銷權的關鍵因子,撤銷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正常交易秩序的破壞,但是從保護債權人實體權利的角度出發,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在。筆者對這一制度進行闡述,期望能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引,解決制度適用上的不確定性。
關鍵詞:撤銷權 債務人 法律關系 債權人 穩定
一、立法目的和意義
合同自由以及合同相對性是個各個國家合同法堅持的原則,撤銷權作為突破相對性原理的一種例外,其出現是具有一定背景和目的的[1]。一方面,審判實踐中,債務人惡意逃債故意與他人訂立“虛假合同”處分自己的財產,使自己財產處于一個“空殼”的狀態,此時債權人即使拿到勝訴判決,也只是一紙空文。出現這種現象,不僅有損我國誠信體系的建設,也是對法律權威以及法律執行的挑戰。正是基于這一背景,我國制定了撤銷權制度,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遏制這種情形的發生,保障合同債權的實現。另一方面,合同責任受限于債務人財產的多寡,一旦債務人的財產狀況惡化,債權人難以通過公力救濟實現自己的權益,實踐中部分債權人就采取私力救濟的方式,如上門催債,甚至采取暴力脅迫等方式,嚴重危及了社會公共秩序,損害了司法在群眾心中的權威。
在誠信體系構建進程加快以及最高院懲治“老賴”的司法環境下,撤銷權有其獨立的價值和意義[2]。一方面,這一制度有利于遏制以多種形式的惡意逃債現象,使合同法在一個公平、合理以及穩定的軌道上運行。合同法以契約法理為基石,講究雙反之間的對等與平等,債務人惡意逃債無意損害了合同法的基本理念,影響合同法運行的穩定。債權人撤銷權則可以警示和規制這種情形的發生,使法院在打擊惡意逃債時有法可依,也能夠最大限度提升司法權威。另一方面,這一制度并不是對于合同相對性的破壞,而是延伸了合同相對性的內涵,使合同相對性更加規范。也就是說合同相對性是原則,但是在出現其他應當保護的權益時,應當突破這一原則,使得利益得到兼顧。這一制度使得合同相對性更加的靈活,變得不再是生硬死板的法律條文。
二、撤銷權效力上存在的困境
發生債務詐害行為時,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法院作出撤銷判決時,撤銷的效力確定而發生,但是債務詐害行為并不當然無效。學界以及司法事務界關于債務人詐害行為的效力存在不同的理解與解釋。第一,絕對無效說的觀點,絕對無效說認為債務人的詐害行為依生效判決被撤銷后,財產轉得人以及財產受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自始沒有法律效力,二者之間回到詐害行為發生前的法律狀態。第二,相對無效說的觀點。相對無效說則認為債務人的詐害行為依生效判決被撤銷后,雖然撤銷的效力溯及發生,但是效力應當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即只對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發生效力,直接或間接地使債務人的財產回到詐害行為發生前的狀態。財產轉得人以及財產受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繼續存在效力。從《合同法解釋(一)》第25條的條文來看,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釋中采納的是無效說的觀點,但究竟是絕對無效還是相對無效,則并未予以明確,審判實踐中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3]。這種法律上的模糊性以及不確定性債權人撤銷權行使出現困境,不同地區法院在審理該類案件時,既有采取相對無效說的觀點,也有采取絕對無效說的觀點,加大審判實踐的操作難度。同時,案不同判現象很容易損及債權人利益,極大限制了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積極性。因為債權人無法預知在行使撤銷權時是否會獲得預期的利益,其就可能尋找其他的救濟途徑或者訴訟路徑來維護權益,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功能弱化,難以在審判實踐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明確撤銷權的效力
前文已述,最高院在絕對無效說和相對無效說上并沒有采取明確的態度,而是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法條解釋存在紕漏,有必要從學理和法理層面進行具體的剖析。筆者認為,相對無效說會使得執行局在執行判決時出現矛盾,且不利于厘清各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容易引發法律關系的矛盾。因此,筆者認為應當采取絕對無效說的觀點,即詐害行為一旦被生效判決所撤銷,撤銷效力應當及于債權債務雙方、財產受讓人和財產受益人。雖然絕對無效說的觀點對于已經成立的交易關系是一種嚴重破壞,也有損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但是衡量相關利益后,還是應當更加傾向于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審判實踐中,債務人實施詐害行為時,許多財產受讓人和財產受益人大多對此之情。畢竟按照一個正常理性人的思維,低價或者無償受讓財產性利益,其中肯定涉及諸多隱情,此時仍然受讓該項財產,財產受讓人和財產受益人應當對此有一定的心理預期。此時,認定財產受讓人和財產受益人主觀上不存在惡意或者過失,既不符合一般的市場交易規律,也不符合理性人的理性判斷。因此,衡量各方主體利益之后,筆者認為應當將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擺著凸出位置和首要位置,這也能最大限度的做到相對公平,也符合債權人撤銷權最初的立法初衷和立法目的。
四、結語
市場環境的變遷以及經濟人們交易模式的多樣化,使得市場經濟中出現了許多“連壞債”和“三角債”的問題,不僅給正常交易秩序帶來了安全隱患,也在挑戰了合同法誠信原則。一旦債務人惡意急劇減少自己的財產,使自身財產處于一個極度不穩定的狀態,保障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目的將會落空。因此,筆者認為在未來長時間內,尤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到深水區和攻堅期,這一制度不僅有存在必要,且需要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不斷探討加以完善。相信在各界努力下,撤銷權制度體系將會系統搭建起來,社會誠信度也會有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 黃流堅. 關于《合同法》中債權人撤銷權實施的策略研究[J]. 法制博覽,2018(22):108-109.
[2] 吳宏麗. 關于破產撤銷權相關問題的思考[J]. 法制博覽,2018(19):133+132.
[3] 劉敏. 債權人撤銷權的實務分析[J]. 法制與社會,2018(18):219-220.
作者簡介:牛玥(1986.12);性別:女,籍貫:天津;學歷:本科,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現有職稱:四級律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