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改變了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力求把枯燥的數學教學變成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自主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學生,永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帶著自己原本已經自主積累的知識、經驗、和興致參與課堂活動,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總是會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本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三十多年,通過不斷的學習,總結和思考,努力探究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讓課堂煥發創新的活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興趣,促使學生生成有創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與想法,為他們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讓數學學習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樂趣,而不是“攔路虎”。
一、創設有趣情境,點燃發散思維。
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一直也在迅猛發展突飛猛進,無論是大城市的學校,還是偏遠鄉村的學校,教學設備都在逐步優化完善,高效、優質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被大量而廣泛地引入課堂,這些科學的進步與變化為學生勾畫出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僅僅是師生面對面,我說你聽的教學模式,而是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環境,使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通道國家更加優化便捷。
多媒體課件教學,不但包容信息量大,而且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但能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可以拓展出無限的知識空間,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內在動力和情感需求。
近幾年,在利用多媒體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除了利用課本教學情景圖,我更多地結合本地教學實際,注重創設學生熟悉、易于接受的教學情景,在“說一說、練一練、想一想”等幾方面下功夫,讓孩子喜歡的小動物、兒歌、動畫片等輪番登場,來引導學生進行快樂學習,特別是遇到“統計、猜一猜、空間與圖形”等活動性較強的知識時,把孩子們特別喜歡的動畫片、卡片游戲等穿插進來,經過不斷的情境創設和引導,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積極性,變“要我學”成“我要學”!
二、預設數學情境,促進有效生成。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要以教材為本、以教學大綱為準繩,最重要的就是備課,備課是教師對教學的預設,是在準確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編、重組和優化設計,使之更貼近本人的教學實際。所以說,備課也是備學生,是對學生的預設,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多地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就能做到成竹在胸,事半功倍。
預設數學情境,不是側重于教師的教,而是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比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上課一開始,我按照教學預設出示長城登山纜車情境圖讓學生觀察。
師:根據圖上的信息,請同學們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怎樣解決?
生:我提的問題是坐登山纜車的有多少人?。
一個學生說:3+3+3+3+3=15,學生的答案跟我的預設完全一樣。
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學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一個吊籃里有3個人,那么幾個吊籃就是把幾個3加起來。
我心里暗自高興:他不經意間把乘法表示幾個幾相加的意義也說出來了。
師:有沒有別的同學有不同的計算方法?我話音剛落,就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我的算式是3×5=15。
幾位學生馬上附和:對,我也是3×5=15。我肯定了他們的回答。在我的補充和引導下,乘法的概念逐漸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來。
可見,只有課前做出最精心的預設,才能有精彩教學效果的生成!每個教師要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有趣情境,從而讓學生生成“智慧”的火花。
三、鼓勵動手操作,培養數學思維。
人的認識發展,都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小學生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好奇好動,對什么都充滿了向往、好奇。我們教育孩子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越是叮囑他們不要去做不要去碰的東西,他越是想去做想去碰,越是想方設法去試一試。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我更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積極思維,獲取知識。在讓學生進行每一項實際操作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們明白所要進行的操作的意圖,要他們看清題意,先想好思路,在操作中克服不經思考、盲目動手的壞習慣。
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認識等等時,我都盡量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先讓學生感知實物,然后逐步理解概念,最后懂得算理。在每次學生的實際操作完成后,我都會給學生一個及時反思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在實際動手操作中得出的結論,經歷更深層次的從“物化”到“內化”的過程,并且學會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
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實際操作,不僅有利于學生從簡單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向復雜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更有利于學生對枯燥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
四、設計數學游戲,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生正處于在幼兒園時的游戲活動類型向學習活動類型的轉化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同樣可以借助游戲活動,從初步理解某些行為,掌握初淺的生活經驗,隨著年齡增長,生活閱歷積累,會逐步形成向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各種游戲活動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非常符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后期學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游戲的設計要簡單易操作,要能盡量發揮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比如:在“元、角、分”認識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我為媽媽買次菜”的游戲,我帶到課堂上各種蔬菜道具,并標上價格,我扮演菜販子,學生是顧客,到菜市場為媽媽買次菜。學生們熱情高漲,買東西的積極性很高,因為這一場景,真實地再現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望著“商店”里所有的菜品,都是他們日常最熟悉卻又陌生的東西,每一次虛擬的交易都會最終變成簡單的元、角、分的換算,讓學生對著標簽的價格和手中的“錢”進行計算,游戲不僅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更鍛煉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引導者,要時刻牢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宗旨,加強學習、創新預設、精益求精,全面提升日常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朱守萍,1965.5,女,漢族,安徽肥西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單位:安徽省肥西縣芮店學校,郵編23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