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山東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也是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關鍵時期。文章對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做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提升山東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山東 裝備制造業 國際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山東省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堅持規劃先行,加快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突出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醫養健康、綠色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等“十強”產業發展規劃落地生根。
未來二十年,是中國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也是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在省委省政府的引領下,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堅持創新發展,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我省裝備制造業實現了高質高效發展,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三,成長起了一大批優勢企業,開發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實現了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為全省工業經濟實現穩中求進,進中向好,邁向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跨越、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一)總體情況
裝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行業,高端裝備是典型的“國之重器”。山東是裝備制造業大省,山東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1.2萬家,2017年全省裝備制造業主營業收入3.86萬億元,裝備制造業規模居全國第三位。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3000多家,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產值的27%。但比起廣東、江蘇等裝備產業強省,山東的裝備制造業仍存在高端裝備占比不高(占27%左右)、電子信息裝備占比低、本土配套率有待加強等短板。打造高端裝備產業和產業集群,任重道遠。
在航空航天器設備制造產業領域,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2867.2億元,同比增速達21.6%。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導航產業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體系,2013年全國5萬輛乘用車、近5萬條中遠海船舶以及近10萬輛運輸車輛安裝了北斗終端。《通用航空飛行任務審批與管理規定》制訂,簡化了通航飛行的審批流程,進一步優化了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環境。衛星和航空產業展現出了巨大發展潛力。
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領域,2013年中國高技術船舶發展也取得新的突破,獲得國外多宗雙燃料電力推進大型液化天然氣船、大型液化氣體(LNG)運輸船的訂單,新承接的大型集裝箱船制造訂單約占世界總量的40%。LNG運輸船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目前只有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和歐洲的少數幾個國家的13家船廠能夠建造。海洋工程裝備訂單也大幅增加,各類海洋工程裝備訂單約世界市場份額29.5%,超過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各類海洋工程平臺和鉆井船占世界總量一半以上。
在高速鐵路領域,2014年1月17日,由中國鐵建總承包建設的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爾高速鐵路二期主體工程宣告完工,中國高鐵技術正式走入歐洲高鐵建設市場。高鐵技術向來被稱為“大國技術”,以前走在這一技術前沿的國家只有法國、日本和德國,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掌握了高速鐵路成套技術,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甚至贏得了美國、俄羅斯等傳統鐵路強國的垂青。中國自主高鐵技術走出國門,不僅是鐵路行業的重大成就,也向世界證明著中國裝備制造業正朝著高端制造邁進。
(二)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山東高端裝備產業發力方向為,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提升綜合集成水平,創建國家級示范區,打造國內一流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到2022年,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3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
1.航空裝備產業
產業規模方面,全球航空裝備產業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市場需求疲軟,增速放緩,相比之下,國內航空裝備產業方在通用航空發展利好的政策刺激及國產大飛機等重大項目的推動下,仍保持了較快發展。2012年,中國航空裝備產值約為2307.7億元,較2011年增長20.2%,其中,支線飛機、通航飛機及相關配套裝備是推動行業增長的主要力量。
2.海洋工程裝備產業
2013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全年共接獲海洋工程裝備訂單首次超越新加坡,躍居全球第二,創歷史新高。2013年我國海工裝備無論從訂單總額方面還是市場占有率方面都實現了大幅增長。2013年,我國海工市場保持穩定增長,承接各類海洋工程訂單超過180億美元,約占世界市場份額的29.5%,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超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
3.衛星制造及應用產業
2014年中國在軌衛星數目為139顆,超過俄羅斯的134顆邁上全球在軌衛星第二大戶,但少于美國的400多顆。根據中國的航天發展目標,到2020年將會有超過200顆在軌航天器,而俄羅斯計劃到2025年將在軌衛星群提高到181顆,未來的十年將是衛星制造和發射的黃金十年,勢必拉動整個衛星產業的快速發展。地面設備制造業作為整個衛星產業鏈的第二大產值所在,呈現了穩中有升的良好態勢。在我國地面設備制造業中,北斗產業的快速發展將帶來重要增量。隨著國家“一路一帶”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在巴基斯坦,泰國,緬甸和俄羅斯等國的地面增強站的規劃和建成,勢必推動北斗產業進一步走出去,提高北斗在整個衛星導航領域的占有率。
4.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行業
截至2013年9月,我國獲得國務院批準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已達37個,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累計達到80條,運營總里程近2400公里。按照原鐵道部總工程師、中華鐵道建設新技術促進會會長華茂崑的估算,到2020年,我國軌道交通里程將達到近6000公里,在軌道交通方面的投資將達4萬億元。
5.智能裝備制造業
發展智能設備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必經之路。相關研究預測到2020年,智能制造裝備業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建立完善的智能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2020年中國智能裝備制造業產值將達到3萬億元。
二、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1.加大科研與開發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我省裝備制造業主要從事加工、制造方面的分工,導致我省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中低端地位,并且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這主要是由于技術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對此我們應該提高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能力,建立完善的創新體系,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完成我省裝備制造業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型。與此同時,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政策的引導、傾向,加強對企業技術引進的支持力度等。
加大技術研發創新的投入,為我省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的進步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提供充足的資金和人才支持。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區,要提高技術創新投入轉換成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效率,這背后就要求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改進和完善,這同時也能夠緩解或避免勞動力成本對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負面影響。
2.提升高科技人才比重,加強高技能人力資本投入
科研與開發R&D;的投入可以從“硬件”層面提升我省裝備制造業的技術水平,而高科技人才可以從“軟件”層面來提升我省裝備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想要改變我省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必須從“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入手。
對于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國內培養,提高勞動力資源的普遍受教育程度,同時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以此來推動人才和技術的集聚效應,實現我國裝備制造全球價值鏈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國外引進,眾所周知,技術創新分為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兩個部分,自主創新是最根本最顯著的,但是周期較長并且很容易失敗,相對而言,技術引進比較快速,行之有效,技術可以以信息貨物作為載體,同樣也可以以人為載體。
3.加強與跨國公司合作,吸引國外直接投資
國外直接投資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應一個國家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山東資源豐富,加上近年來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推進,使得許多發達國家都愿意前來進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省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同時,國外直接投資也是促進我省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源泉,而作為制造業的核心產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國外直接投資,國外直接投資可以為我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資金動力,同時促進我省裝備制造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進一步發揮外商直接投資的正向溢出效應,注重增強本土企業與高新技術外資企業在人才與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也可以避免我省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長期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
因此,必須在與發達國家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努力學習高科技技術以及發達國家的管理技術,以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來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技術升級,在學習的同時,也加強自主創新,從而提高我省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4. 積極深入參與到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
全球價值鏈分工和國際生產網絡的日漸趨勢化已經勢不可擋,中國正在努力參與到生產分工之中。山東要積極參與價值鏈分工,發揮其對產業競爭力的促進作用。在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中,認識到自己的比較劣勢,發揮在制造業中的比較優勢,積極依托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優勢,實現在價值鏈或者生產環節上的“低端”的專業化生產,進一步細化分工,進一步延伸國際生產鏈條在國內的價值鏈,從而促進制造業的整體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 張平.全球價值鏈分工與中國制造業成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4.
[2] 譚人友,葛順奇,劉晨.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國際競爭格局——基于40個經濟體35個行業面板數據的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16(5),87-98.
[3] 林桂軍,何武.全球價值鏈下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增長特征[J],國際貿易問題,2015(6),3-24.
作者簡介:景建軍,男,山東行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產業經濟。
本文為山東行政學院創新項目“全球價值鏈視域下山東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2018KY045,課題負責人:景建軍)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