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劉中華 張維霄 叢林
摘 要:農村傳統文化的形成,主要是由歷史文明的沉淀,具有著文化、藝術等多重價值。然而保定市農村除了扮演京津重點的大門角色之外,還具有著首都南大門的地理優勢,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有著眾多機遇。本文在論述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體措施。
關鍵詞:京津冀 農村 文化創意產業
在社會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質的提升,開始注重個人精神需求的滿足,在此背景下,文化創意創業得以推快進程。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僅為保定市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還帶動了誒保定市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相關人員有必要堅持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原則,積極探索出有利于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措施。鑒于此,本文對“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原則概述
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遵循相關原則,才能確保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堅持以人才為主體原則。保定市農村居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造成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奇缺,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有必要堅持以人才為主的原則。一是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斷提升保定市農民綜合素質;二是注重人才引進,加強高校與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聯系;三是加大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經紀人的培養力度,并且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需要給予農村經紀人更大的支持[1]。其次,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的原則。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極易受到社會環境與市場需求的影響。一旦社會環境與市場需求發生較大變化時,勢必會影響到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因此,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堅持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原則,針對不同問題采取相應措施,以此確保創意產業的穩定發展。最后,城鄉、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原則。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發展,應該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在開發過程中,應該注重保護,采用現代科技知識對其不斷加以創新,以此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始終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原則。
2.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體措施分析
2.1合理利用資源
京津冀協調發展,離不開文化發展。就保定市農村而言,傳統文化資源十分呢豐富,然而部分傳統文化,由于年代久遠,處于絕跡,還有部分傳統文化較為分散,難以形成產業。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注重傳統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將傳統文化加以分類總結,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盡可能挖掘出農村傳統文化的潛在價值?。例如,保定村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資源的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保定村民俗特色風情、綠色生態餐飲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品,從而打造出具有保定村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以此推動保定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2培養與引進人才
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因此,保定市農村有必要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建設其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為農村創意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首先,高校與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園相聯系,通過高校培養出大批符合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人才;其次,培養高開拓能力、懂文化創意以及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例如北京與天津兩地教育文化資源豐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培養出或者是引進大量人才,滿足保定村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需求。
2.3加強區域合作,加強媒體應用
保定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優先培養一批龍頭企業,以此為中心,建立其保定農村文化創意產業園,同時需要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加強區域合作,加強農村生態資源旅游建設[3]。除此之外,伴隨著網絡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媒體影像所帶來的視覺藝術效果顯著。鑒于此,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加強媒體的應用,充分發揮視覺藝術效果,鼓勵廣大保定農村民眾參與到創意產業發展戰略決策中,確保農村傳統文化精髓得以延續與創新發展,促使傳統文化成為具有保定市農村地區特色的文化產品,以此滿足保定市廣大農村居民的精神需求,保障保定市農村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3.結語
綜上所述,保定市地處京津冀商業圈的重要位置,另外保定市農村具有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注重各類資源的合理利用,并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等,保障保定市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元培,盧秀茹,劉麗影.河北省新農村建設視角下農業創意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北方園藝,2014(14):227-230.
[2] 楊倩.淺談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26.
[3] 周念恩.關于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3(08):2.
第一作者:韓璐(1990.09.19—),女,河北滄州人,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
第二作者:劉中華(1989.10.07—),男,山東臨沂人,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基礎課部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第三作者:張維霄(1991.09.19—),女,河北邢臺人,河北農業大學渤海校區文管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第四作者:叢林(1989.10.05—),男,山東威海人,河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行政管理。
課題項目:保定市文化創意產業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問題研究(編號:BWGY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