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于成龍廉政之道的豐富內涵,正是對歷史啟示的生動詮釋。在當前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在黨的建設轉型升級之際,在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成為新常態的環境下,于成龍廉政之道宛如一面迎風展揚的旗幟,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價值 于成龍 建設
一、有助于增強黨員干部的擔當精神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爭170多年以來每一代中國人的偉大夢想。歷史事實證明,只不過,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這一夢想只是仍然停留在了夢想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不再是奢望,而是希望。對于中共共產黨而言,這是一種歷史賦予的重任。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就必須擁有一支像于成龍這樣的清官廉吏,才能讓更多的黨員干部發揮出更多更大的正能量。
于成龍雖然在清朝初期為官,和今天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于成龍在為官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和今天我們黨員干部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不少類似之處??朔@些困難和挫折,都需要有強烈的擔當精神。
于成龍的官民觀、政績觀以及廉政觀,是以“忠君愛民”為核心的封建時代政治倫理為支撐的。在于成龍看來,忠君必然體現為愛民,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是一致的。作為州縣“親民之官”,他強調正確處理官民關系,“官之于民,猶父之于子也。父不慈則子不孝,官不清則民不良”。作為督撫的“治官之官”,他要求官員重官德、養廉恥,從“誠”字出發以實心行實政,對百姓“必時其飲食,體其寒暖,事事發于至誠;規其饑寒,勤其勸化,事事出于無偽。蓋無偽則有實心……若徒外面摭拾一二件便民好事,以為得意,亦市名(作秀)也,其去殘忍者幾希耳!”秉持知行合一的從政理念,于成龍在24年的官宦生涯中,無論官職大小,面對何事何人,只要是符民意、順民心、關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從強烈的責任感出發,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觸及難點熱點,敢為別人所不愿為不敢為,做到實心實意、立說立行,心無羈絆、全力以赴。其誠心實政、敢于擔當的為政態度突出鮮明,一以貫之。而這種堅持在理念與行為割裂、對上與對下錯位的封建官場,既使他飽嘗了宦海冷暖,也升華了人生境界,充分體現了勤政愛民、一身浩然正氣的清官風范。
在于成龍的從政實踐中,做到誠心實政,必須具有敢于擔當的勇氣和開拓創新的魄力,這在因循塞職、麻木不仁的封建官場尤顯難能可貴。特別在清初社會,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想做事、能做事的環境十分惡劣,而清廷政治上的強化束縛、經濟上的竭澤而漁,加之政策的嚴重缺失和抵牾,往往成為地方治理難有作為的基本原因。如“未奉命而專征”是殺頭的罪名即屬此類。這個事例也說明,對有位就要有為的于成龍來說,治理地方、改善民生,既是他全力以赴的使命,也具有極大的政治風險。面對責任和風險,于成龍總是從造福社會蒼生出發,凡認準了的,就不計個人榮辱毀譽,積極建言,大膽突破,重實際、講真話,求實效、抓落實,即使逾越朝廷規矩、獲罪上司也在所不辭,始終保持了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
于成龍剛到羅城縣任職時,正是羅城縣百廢待興之時。當時的羅城縣,經濟破敗,幾乎沒有商業;政治上處于無政府狀態,民不聊生;此外,自然災害嚴重,瘟疫流行。然而,這些困難和挫折并沒有將于成龍嚇倒,而是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帶領老百姓自力更生、艱苦拼搏,同吃同住同勞動。雖然當時他已年近50歲,不過,在官場上卻真如初生牛犢,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志和實際行動,在短時間內就找到了改變羅城舊貌的方法,發展了生產,增加了人口,繁榮了當地經濟。
就實現中國夢而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黨員干部身上應該像于成龍那樣擁有擔當精神。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干出一番事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歷史人物,完成這項任務的關鍵在每個人,尤其是黨員干部,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于成龍廉政之道體現出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發揮出應有的時代價值。
二、有助于提升黨員干部的法治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胺罘ㄕ邚妱t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衡量一個領導干部法治素養的標準,主要包括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觀念和法治能力五個方面?!敖ㄔO法治政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增強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規范政府依法行政行為,是實現這一任務的關鍵?!比欢F實中,一些領導仍存在法治意識淡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問題。所以,提升黨員干部的法治素養迫在眉睫。
個客觀環境,為于成龍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康熙時期是清朝統治的奠基時期。由于封建社會的腐朽性及統治階級的貪婪性,使清王朝定鼎之初就出現了嚴重的吏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也在激化??偠健⒀矒崴^封疆大吏,亦稱“治官之官”,即承擔著從嚴治吏的主體責任。于成龍身膺重寄,把康熙“澄述吏治、安定民生”的治國方略,貫徹到“察吏安民”的施政實踐中??滴?9年前后,直隸多地發生了嚴重的水旱災害。于成龍赴任后,即深入災區組織抗災賑災,并結合救災了解民情、考察官員,旗幟鮮明地向各屬申明自己的履任,圍繞察吏安民的主題,雷厲風行地發出了嚴查劣員、嚴禁送禮、嚴禁奢靡、嚴禁火耗、嚴禁賭博、嚴禁嫖娼、嚴禁侵冒賑災糧款、嚴禁旗人買漢民為奴等一系列檄文。其間,先后彈劾罷免了貪官青縣知縣,通報了向他“公然開具手本(禮單)呈送中秋節禮”的大名知縣,嚴厲申飭各級官員不得利用節令“私相饋送”和賄賂京官的“過路送禮”。
康熙21年,于成龍任兩江總督。下車伊始,即從調查研究入手問政于民:微服私訪社情民意,由于傳聞他素好微服私訪,貪官污吏“日數十驚,見白髯偉驅者輒心膽落”;總督府“重門洞開”,反映問題的官員和平民可“直入寢室”,隨時聽取群眾意見;鑒于“兩江幅員遼闊,一時耳目難周”,直接發文三省所有府、州、縣廣泛征集建議。其語言堪為今日改文風之借鑒:“凡地方官政民情,有宜于昔而不宜于今,利于官而不便于民;或利所當興,慮阻撓于勢要;或弊所當革,苦積習之因循,其最關民瘼、安上全下事宜,該府暨州縣務須明白指陳,徑行(直接)詳報?!彪S著情況的掌握,于成龍痛感兩江地區“吏治日壞如倒狂瀾,何時止乎!”他迅速理清思路,推出舉措,以“興利除弊”總攬全局,“振綱飭紀、移風易俗”兩手并舉,以治理腐敗和改善民生為著力點。在頒布的《興利除弊約》中,他尤其突出反腐倡廉,仍把“嚴禁饋送”作為首要內容。他特地制定了《示親民官自省六戒》,重點對州縣基層官員提出了勤撫恤、絕賄賂、慎刑法、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等六項基本要求。
對于成龍矢心吏治整頓,使直隸和兩江出現“官吏望風改操”的績效,康熙大為首肯,稱贊其“寬嚴并濟,人所難學”,慨嘆“朕獨不得盡如于卿者而用之爾,寧憂百姓哉!”于成龍逝世后,康熙帝親自派員致祭并題寫碑文,充分肯定“于成龍居官清正,為古今廉吏第一!”
三、有助于培養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反腐倡廉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加大了這方面的工作,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敗,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不堅決懲治腐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所以,要培養自身的廉潔自律的意識,要時刻想到自己是黨員干部,要加強對自己的自律,要加強抵御誘惑的能力,要牢固廉潔自律防線,不能沉湎于那些酒綠燈紅的場合,不能在金錢面前失去理智。
于成龍作為清政府官吏,自身清廉自守,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他曾向上司反映民間疾苦,要求朝廷在政治改革中以整頓吏治為首要的任務,對那些貪官污吏要一個個清除掉,為老百姓主持公道。在做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州市)知府時,上級要求合州送魚,于成龍不但不送,反而寫信給上級,訴說合州百姓窮困的現狀。當他做了總督巡撫之后,很反感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就拿借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六條做官的基本要求: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把它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當時的人們說,凡是他做官的地方,官吏們都廉潔自律,不敢大肆欺壓百姓、貪污腐化。
于成龍官做得非常廉潔,甚至比一般的人都要艱苦。在羅城任縣令六年多,離任的時候窮得竟連路費都沒有;黃州呆了八年,調任福建時,只帶被褥一束,朝衣一襲,沒有多余的錢買飯吃,就從黃州走時,買了一袋子蘿卜做沿途的干糧;在直隸(明清時候,京師周圍地區稱為畿輔地區,因直屬中央,所以稱直隸省,大致相當于今河北?。┤窝矒幔ㄇ宄〖壍胤秸罡吖賳T,總攬全省軍事、吏治、刑獄、民政等)的時候,他和仆人吃同樣的飯,吃的粥里夾雜有糠皮;在江南任兩江總督(江西江南的最高官員),常常以青菜就稀粥,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肉,江南的老百姓因而親切地稱他為“于青菜”。在災荒年月,他自己以糠代糧,用節余的口糧和薪俸救濟災民。百姓在歌謠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于公食糠粥。”當他因病去世以后,人們在他的居室看到的只是幾件破衣服,其他值錢的什么東西都沒有,而他那時是清朝最富庶之地兩江的總督。
康熙6年秋,于成龍離開羅城遠赴合州任,竟窘迫到沒有赴任的路費。臨別羅城時,出現了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里,哭而還”的感人情景??滴?年,于成龍升任湖廣黃州府同知,13年又升任知府,雖然環境改善了,地位提高了,但他勉勵自己要“益勵前操,至死不變”。面對戰亂動蕩和水旱頻繁造成的頻頻饑荒,于成龍總是憂心如焚,除迅速上疏請蠲請賑為民請命外,還勸導富戶“大施側隱”,解囊相助。自己則率先垂范,常年以粗糠野菜裹腹,把薪俸和半數口糧救濟災民,甚至焦急無措時把僅剩的一匹自己騎乘的騾子,也換了十余兩白銀救濟災民。在任內,他掌管著全省巨額錢糧和軍餉,為整治貪污浪費、效率低下等積弊,他創新制度、加強管理、注重教育并身體力行,過著缺錢少米“終日一食“的生活,把薪資用于收養一群孤兒。為了自勵勵人,他撰寫了一副楹聯懸掛于署衙正堂:盈千累萬,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戴鎖?一絲半毫,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饒得男盜女娼!
康熙19年和21年,于成龍先后任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居“封疆”之位,他仍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眾因之稱呼他為“于青菜”。從而以獨立特行的人格魅力,對約束統治者盛行的奢靡之風、端正社會風氣發揮了積極作用。
唯物辯證法認為,本質是現象的根據,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手段。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如果將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廉潔自律當作小節,那是不正確的。每個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肩負著推進廉政建設重任,要強化廉潔自律,從小事做起,才能筑牢廉政建設防火墻。日常工作生活時間就是一面鏡子,人生就是“現場直播”。每個黨員、黨員領導干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在群眾心目中打上烙印,修身重德常照鏡,規范自己言行舉止,用好手中權力,把好人生方向盤,不越雷池一步,才能留下好口碑。常言說:無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貧。知足無煩惱,布衣樂終身。非吾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財莫進門。這是我于成龍一生箴訓,不負朝廷,不虧黎民,對得起天地良心!因此,學習于成龍的廉政之道,對于提升黨員干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大有益處。
作者簡介:丁毅,女,河南蘭考人,中共鄭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