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能表達出一種影像的存在,電影也是民族文化表達最有價值的符號,以電影《狼圖騰》為代表的劇情片,運用影視符號學、視聽元素解讀的研究方法,將《狼圖騰》電影從三方面進行對影片所傳遞的蒙古草原文化符號進行解讀,第一為影視中的意符與意指相構造的草原文化符號;第二為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影視符號凸顯草文化內涵;第三為結語部分。
關鍵詞:草原文化 符號 意符 意指
一、影視中的意符與意指相構造的草原文化符號
符號是電影符號學的核心概念。單一符號分為意符(能指)和意指(所指)兩部分,意符是符號的形象,意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符號運用在影視作品中,被認為是攜帶意義的感知,每一個角色設置都有一種意義符號,意符和意指相構建,各個方面之間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表達出影視主題。而電影《狼圖騰》通過角色符號表達對草原文化的意蘊,從分析角色的意符和意指來揭示影片所表達的英雄崇拜、保衛環境和民族團結的文化精神內涵。
1.意符是狼群,意指是英雄崇拜
影片中主要角色就是狼,狼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象征著貪婪和狡詐,在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文藝作品里也很少出現狼的正面形象。姜戎的小說以客觀的態度去正視狼的形象,導演讓·雅克·阿諾熱愛研究其他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在拍攝草原上的狼的形象時,把狼的形象演成為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英雄。狼成為主要的影視符號,用狼來表示草原文化,也象征英雄的文化。
在影片中意符為狼群在攻擊黃羊時,沉著冷靜,待黃羊吃飽再攻擊,狼把黃羊趕進雪窩以保證寒冬有實物可吃;意指說明狼有勇有謀的,有著團結協作的本領,與對手較量時候,充分運用地形和氣候,將對手置于不利之處。意符為狼群在深夜偷襲羊圈,再逃跑時把羊的尸體堆在墻角處,作為逃跑時的起跳板;意指說明狼能夠急中生智,逃離虎口。意符為能夠保護狼崽,戶外覓食的時候,只有大狼出去,把自己的狼崽留在狼窩中。意指說明狼也是充滿母性之愛的,這種偉大親情絲毫不遜于人類。意符為在包順貴等人為清除草原上的狼,一直在追殺狼群,在追到懸崖時,狼為能夠不被人類所抓住和槍殺,這匹狼選擇跳入懸崖;意指說明狼既是高貴又是有尊嚴的,在面臨死亡無處可逃時,狼表現出不屈不饒和視死如歸的心態,也保持了狼族高貴尊嚴,這種勇士精神使包順貴等人也深感震撼,最終也同意陳陣將狼放歸大自然。
在古書中記載,皇帝能夠馴服所有的猛獸,但是除了狼,因為狼骨子就有這種不屈服的性格,但是在蒙古族人們心中狼是是至高無上的,是自己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圖騰。在內蒙古這片土地上,孕育著這片故土上的草原英雄,而蒙古族是一個輩出英雄的民族,是草原文化的凝聚者。在電影中更是塑造了狼的英雄形象,這也是蒙古族所崇拜的英雄身上不可缺少的元素,讓人精神為之振奮,從而產生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共鳴,展現出狼的形象多重涵養,在電影中狼形象為意符,指代草原文化下對英雄崇拜的一種文化內涵。
2.意符是畢利格,意指是保衛自然
草原上從來不缺乏捍衛者,而畢利格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畢利格懂得如何去在大草原生活中如何取舍,并對大自然的饋贈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他是睿智的長者,他熟悉了自然界生命的存在進化的法則。游牧民族遵循自然生存規律,嚴格恪守打獵的原則,不貪圖眼前的利益,他們一直遵守著“野物多了就打,野物少了就少打,野物稀少了就不打”的原則[1],學會懂得感恩大自然和敬畏大自然。
意符為畢利格一直以保護大自然為主,在這塊土地上教給陳陣在草原上的生存之道,讓陳陣去了解草原文化和了解狼。他一直以人——狼——自然環境的生存為基本法則,對草原有著無比熱愛之情,在埋葬自己兒子巴圖時,他的尸體在運輸過程中不慎掉落,畢利格卻說:“他選擇在這里下車,我們的風俗是不埋尸體,草原人一輩子吃肉為此殺了那么多生命,等我們死了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把我們的肉還給草原。”在他認為草原上的一切生命都來源于草原的饋贈,以一種寬廣的胸懷去包容周邊的一切。意指是在草原捍衛者背后體現出草原文化中敬畏自然的內涵,他們頓悟出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破壞環境守恒法則的反思,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意蘊,展現出游牧民族擁有草原文化廣博的胸懷。
二、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影視符號凸顯草文化內涵
影片是基于當下時代背景“文革”展開故事敘述,在影片中以紅色為色調的物品符號多次出現,如紅色的旗幟、知青胸前的大紅花、紅顏色的拖拉機、紅色大巴車、以紅色磚為主的小房屋、紅色小標語、紅色徽章等,這邊符號都代表著外來文化滲入草原文化,正是這個特殊的年代,人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環境意識較差,草原生態系統被破壞。如在電影中包順貴開著紅顏色的拖拉機,把工業化文明帶入草原,要在草原上進行農作物耕作,造成土壤的破壞,拖拉機作為影視符號成為工業化的標志。
三、結語
影片最終以小狼回歸大自然作為結尾,寓意著新生命的輪回,小狼的身影消失在草原之后,天空中出一朵白云,像是小狼的姿態,這個鏡頭是草原文化符號的標志,這就是大自然的博愛與自由,也向是對“騰格里”自然規律的遵從,也傳遞草原文化中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深刻主題。電影《狼圖騰》中通過符號意義構建出草原文化內涵,使觀眾重新審視幾千年以來草原民族對狼的崇拜信仰與探索,也讓我們站在生態環保角度上去探索歷史的真諦,這部影片運用視聽語言塑造出不同的草原文化符號,而符號的改變與使用一次次沉重地敲打著我們內心,讓當下人們對違反自然生態的觀念與行為做出反思,讓電影的生態主題得以突顯與深化。
注釋:
[1] 姜戎.《狼圖騰》[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頁.
參考文獻:
[1]姜戎.《狼圖騰》[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廖艷君,周文婷.蒙古草原文化鏡像之思——電影《狼圖騰》的結構主義解讀[J].傳媒觀察,2016(12):21-23.
[3]邱飛.解讀電影《狼圖騰》的意蘊與主題[J].電影文學,2015(15):94-96.
[4]張桂琴.從電影《狼圖騰》看狼性精神[J].昌吉學院學報,2015(02):36-39.
作者簡介:吳帥蕓(1994—),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數民族電影歷史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