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冬梅
摘 要:延安時期是指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這一歷史時期。在抗日戰爭爆發后,成千上萬的華僑奔赴祖國參加祖國的救亡圖存運動。隨著來延華僑人數的增多,為了更好地團結和發揮延華僑的力量和作用,在延華僑先后成立了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安辦事處、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延安華僑聯合會。本文主要闡述了延安時期華僑組織演變發展的歷史過程,并就這些華僑團體及其主要成員在邊區的對外統戰、經濟建設、黨政軍建設等方面的活動和影響進行論述。
關鍵詞:延安時期 華僑組織 演變發展 活動與影響
一、延安時期在延華僑組織成立的背景
(一)華僑來延背景
華僑是指僑居在國外的中國人??箲鹎跋Γ覈鴥S居在海外的僑胞有1100多萬人,且以東南亞居多,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壓迫使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民族感和愛國心??谷諔馉幈l后,海外華僑同仇敵愾,發揚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開展了抗日救國運動。盧溝橋事件爆發后,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廣大華僑在民族利益前更加團結了。在全民抗戰中,許多華僑熱血青年為拯救民族危亡,冒著生命危險,歷經艱難,從海外回國,奔赴前線??箲鹎昂?,“有6萬多華僑青年,回國直接參加對日斗爭”。[1]而作為中國革命的根據地延安,在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合作。因此,延安成為很多青年向往的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華僑青年參加了八路軍、新四軍及廣東、瓊崖等都游擊隊,更有一批志愿者沖破重重障礙,抵達革命圣地延安。如菲律賓華僑青年張道時、吳一舟等人喊
出了“滿腔熱血去受訓,不到延安暫不?!钡目谔枴4]1939年,泰國華僑歐陽等12名華僑青年也同樣發出了“要抗日,就得去找共產黨去!”掉腦袋也要去延安”[5]的抗日激情。
(二)來延華僑的情況
這些華僑有從海外回國直奔延安的,有國內求學的華僑,還有是早在參加革命前的歸僑已到延安的。但在延的華僑主要是在全面抗戰爆發后才來到延安的。有人調查估計,“抗戰前后到延安學習和工作的華僑約有600人左右”。[6]其中“僅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接受到延安的華僑青年就有650人”。[7]
來延安的華僑主要以青年為主。隨著在延華僑人數的增多,為提高歸僑的革命素養,黨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安排他們參加各種干部學校的學習。據統計,當時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的華僑青年有二十多人,馬列學院、抗日軍政大學、中央黨校、澤東青年干部學校也有幾十名華僑學生,陜北公學最多,約二百余名。在中國女子大學學習的華僑女學生也有二十多名。他們在延安學習后,在延安近600多名的華僑約有300多人或者去敵后或派到海外工作,留在延安各機關單位工作的有300人左右。
二、延安時期華僑團體的演變發展
在全面抗戰爆發后,隨著國內外華僑不斷地奔赴延安和人數的壯大,為了更好地發揮華僑的作用,加強和團結在延華僑的力量。在延華僑在不同時期根據情況成立了一批華僑組織。最早成立的華僑組織是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最后的在延華僑組織是延安華僑聯合會。
1937年10月,陜北公學在延安成立。1938年7月,在旬邑看花宮(今屬宜君縣)成立了陜公分校。同年12月,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在看花宮成立。主1939年7月,陜北公學與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校合并,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也隨之解散。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是延安時期成立的第一個華僑組織。雖然其存在時間只有半年之久,但對延安以后的華僑組織的成立起了推動作用。
1939年7日16日,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安辦事處成立大會在延安邊區交際科舉行。隨著越來越多的華僑來到延安,為了把他們團結起來,以便于更加充分地發揮他們自身的作用,建立一個統一的、規模和影響更大的華僑革命群眾團體更為需要。在中央統戰部大力支持下,由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辦事處發起,1940年9月5日,延安華僑在楊家嶺大禮堂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暗叫录悠?、爪哇、英、法、美等地歸國華僑百七十余人”。[10]會議決定成立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選舉產生了李介夫、謝生、馮志堅(女)、余震和楊城五人執委,李介夫為主任。
1946年3月12日,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在延安王家坪大禮堂召開大會,留延華僑八十余人參加了大會。會議決定把“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改為“延安華僑聯合會”。1947年3日,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黨中央決定暫時撤離延安。撤離前夕,延安華僑聯合會組織留在延安數十名華僑干部開了個座談會。隨后,延安華僑聯合會與黨中央一同撤離延安并轉戰陜北。1948年,延安華僑聯合會轉移到晉察冀解放區的河北平山縣。下半年,延安僑聯召開會議,決定把“延安華僑聯合會”改名“中國解放區歸國華僑聯合會”。至此,存在了八年之久的延安僑聯(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和延安華僑聯合會)勝利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三、延安華僑組織的主要活動和作用。
(一)積極從事邊區的對外統戰工作
在延華僑團體參與邊區的對外統戰工作有各種形式。有參與中共海外工作團的;有通過新聞報紙、書信對海外華僑進行宣傳的;也有通過自身的言行對華僑進行影響的。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僅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和邊區情況,在國共對峙中,在延安的華僑團體也對海外的華僑進行中共的統戰宣傳。
1938年,中共中央從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北公學挑選了20多名學生,以華僑青年為骨干,組成海外工作團,由朱德任主任,成仿吾具體負責。蔡克明、蔡白云為正副團長,成員有鐘萍、符克、陳莉莉等。其主要成員來自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起初,工作團準備去海外從事僑運工作,發動僑眾支援祖國抗戰。后來根據政治環境的惡化形勢,海外工作團不宜公開出國,便化整為零,分散出去開展工作。
除了派工作組到南洋外,在延華僑團體還積極從事海外華僑的研究、宣傳工作。在宣傳研究方面,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成立了許多研究小組。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內部專門設立宣傳研究股,由一名僑聯常委負責,并聘有干事,協助推進工作的開展。
延安時期華僑組織們的這些活動為邊區的統戰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首先,通過這些華僑團體向海外的親友和華僑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和邊區的抗戰情況,擴大了中共在海外的影響。此外,他們批駁了國民黨許多關于延安的批評和謠傳,澄清了國民黨的欺騙宣傳在僑眾中造成的懷疑和誤解,為海外華僑理解和支持中共的政策創造了輿論氛圍。
(二)積極投身于邊區的經濟建設
邊區經濟生產落后,且缺乏資金和技術人員。而一些海外華僑具有一定的經濟和專業技術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在延的華僑組織自覺地加入到邊區經濟建設中來。華僑組織不僅發起建立工廠,而且其中一些有專業技術的華僑組織負責人則直接參與管理和經營邊區的各種工廠。
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的宗旨之一是號召和組織華僑“參加邊區經濟建設和興辦各種實業”[18]。同時,為發展根據地經濟,中共多次號召華僑資本家來根據地投資。早在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的決議中就提出了歡迎華僑資本家到蘇區發展工業的意見。隨著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的成立,及其經濟建設股的運行,經濟建設成為他們的日常議程。1941年10月,延安僑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加速完成建立西北華僑實業公司的工作,并號召留在延安的歸國華僑中有技術及管理經驗者踴躍參加。
通過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得出:延安華僑組織及其成員們在邊區的經濟建設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華僑毛織廠的建立和這些華僑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對緩解邊區物質緊缺的壓力和促進邊區工商業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事實表明,華僑組織及其成員們是邊區經濟建設的一支生力軍。
(三)參與邊區的黨政軍等各項工作
在延的華僑團體在邊區的黨政軍建設中也發揮著其作用。不管是直接參與邊區政府,還是參加邊區的民主政治活動。在軍事戰線上,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支援祖國,支援邊區的抗戰,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著其作用。
華僑們在各種學校學習后,完成學業后分配到黨政軍等各部門。延安華僑團體以組織為單位,在政治民主活動上,他們也進行了民主選舉。1941年,在留延華僑大會上,進行了廣泛的民主選集,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主任李介夫以64票當選為邊區參議員。除了本身進行民主選集活動以參與邊區的民主政治建設,他們還積極參與邊區的民主政治活動。此外,一些華僑組織的負責人直接參加了延安的黨政部門。如延安華僑聯合會主任謝生1944年任延安外賓招待所副官主任,1945年旁聽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后又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青年訓練班副主任。
在軍事抗日救亡戰線上,延安華僑團體身影隨處可見。他們通過呼吁聲援的方式來支援抗戰。1941年冬,日軍南進,激起了東方各族人民的義憤。1942年春,延安各界召開了東方各族人民反法西斯大會,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積極組織來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地的歸國華僑青年參加大會,馬來亞華僑郭戈奇在會上作了題為《馬來亞在動蕩中》的報告,控訴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這種道義上對我黨的同情和支持“其力量之大,不亞于十萬雄獅”。[26]日本南侵后,1942年華僑救國聯合會致電陳嘉庚,對于南洋華僑所遭受的苦難表示慰問。
通過以上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華僑組織在邊區的黨政軍活動中發揮著自己的獨特作用,為邊區的各項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三、對延安時期華僑組織的評價總結
延安時期的華僑組織是向往延安的海內外華僑青年,為了團結和發揮自身作用,而組織起來的團體。其中,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雖然成立時間最早,但它沒有具體的組織條例和具體的工作計劃,加之其成立時間短,因此它發揮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南洋華僑回國服務團駐延辦事處是為了更好地團結和聯系華僑而設立的,它有著較為具體的組織和計劃。但和陜北公學華僑聯誼會一樣,其存在時間同樣很短,雖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隨著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的成立,這個組織被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這個更大、更適合團結邊區華僑的組織所取代。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是延安時期存在時間最長的華僑組織,存在時間為1940年到1946,加之它的組織結構較為成熟,因此,可以說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是延安時期的華僑組織最有影響的一個。延安華僑聯合會是延安時期的最后的一個華僑組織,也是存在時間很短的一個組織。隨著抗戰的勝利,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也發生了變化,延安華僑聯合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而就在1948年,即延安華僑聯合會成立不到兩年,延安華僑聯合會轉移到了華北。從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而開始了新的歷史使命。
總之,延安時期的華僑組織不管其存在時間是否長短,都曾經做了一定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它為以后的僑聯組織的發展做了準備工作。同時,這一時期華僑組織所開展的工作,也為建國以后的僑聯工作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延安華僑組織繼承了華僑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在華僑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1][7] 李彬馬玉卿﹒抗日華僑與延安[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5.
[2]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九集1934~1938[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486~488.
[3] 劉華中共僑務思想發展簡述
[4][16]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華僑組編﹒崢嶸歲月—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紀實[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40.166
[5] 莊國英﹒從泰國到延安[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236
[6][8][9][15][19][21][23]中共延安市委統戰部﹒延安時期僑務工作史略[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2:125.108.125.187.160.161.169
[10][11] 留延華僑成立救國聯合會[N].新中華報,1940-9-12
[12] 延安華僑救國會加強宣傳研究解放日報,194212-5
[13] 我的一日延安僑聯會征文[N].解放日報1942-12-29
[14][18] 徐建國延安華僑救國聯合會述論,八桂僑刊,2012年9月第三期
[17] 任貴祥[J].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華僑活動述略。
[20] 僑聯會常會討論本屆工作計劃[N].解放日報,1942-6-12
[22] 華僑、難民兩工廠擬發展紡婦兩千人[N].解放日報,1943-3-1
[24][25]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選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167.249.250
[26] 鄭生壽、劉煜[J].華僑在邊區建設中的作用,延安大學學報,1987年第四期
[27] 華僑同志報名輸血[N].解放日報,194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