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較動畫電影偏重于視覺圖像呈現,對其中的聲音創作的關注卻少之又少。在這其中,配音創作作為必不可少的一環,所發揮的敘事作用,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以及普通話所具有的獨特韻味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關鍵詞:動畫配音 敘事話語 塑造角色 中國韻味
動畫電影自其誕生之日,創作者對人物形象設計,背景設計等得以呈現在銀幕之上的視覺圖像格外重視。全數字動畫時代的今天更是如此,皮克斯工作室為了《勇敢傳說》的拍攝,針對該項目中的特別需要花費三年時間,開發了兩個支持動態的附加程序,解決了公主1500根卷發跟隨軀體運動的仿生算法[ 張帆:《動畫電影創作形態與變化》載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81頁.]。但與發展相較成熟的視覺畫面相比,對動畫電影中聽覺聲音的探究,便較為鮮少,較之對動畫電影音樂的探討,對國產動畫電影中配音環節的探究更顯得尤為薄弱。原因在于從業者對于配音創作的作用尚未有深刻認識,而是僅僅將其視為動畫中的輔助因素。
于動畫電影而言,影片中的配音不僅是動畫敘事話語中推進故事情節向前發展的一部分,還是其動畫角色性格塑造的一部分。筆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國產電影以當下先錄制動畫后進行配音的生產創作為主,這也是大多國產電影的主要制作模式。例如《大魚海棠》的預告片,配音遭到觀眾瘋狂吐槽,隨后重新配制,在影片上映時配音質量相較預告片有明顯提升。
1.敘事話語故事情節的再推進
當前國產動畫在敘事上多側重于通過內容講故事,通過動畫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發展等內容激發觀眾興趣點,而串聯這些內容需要一套合規合理的敘事話語。影片中的所有出現的聲音也正是創作者在“講述”故事。“在創作品中,透過一切虛構的聲音,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總的聲音,它使讀者想到一個作者---一個隱含作者---的存在。[1]”
動畫電影中所有的人聲部分例如對白、獨白、旁白、解說和群白等皆由配音演員完成。這些聲音為影片提供了敘事角度,即便選取人稱和視角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敘述層次,形成多元化的敘事焦點,但不同的人稱視角是為了確立此影片的敘事主體和故事之間的距離、范圍。就像通過旁白,角色間的對白,獨白不同的語氣語調和情緒變化,可以感知到故事的起承轉合、始末緣由,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愈加完整的敘事過程。關照茲韋坦·托多洛夫將敘事視角分為三種形態,通過動畫電影旁白的配音創作,我們可以直觀的感知此影片中的敘事視角是何種形態,由此窺探創作者從何種層次講述故事。《大魚海棠》通過117歲椿的回憶獨白,通過人物的單一視角進行講述,略帶滄桑的女聲,一個慈祥的有故事的老奶奶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親身經歷所帶來的講述感易于增強影片的代入感《大魚海棠》富有感染力的回憶獨白易使觀眾產生情緒上的共鳴。不同于此,《魁拔》系列則是在開場選擇旁白直接進行闡述,客觀的配音解說,不帶任何情緒,讓觀眾產生一種間離,時刻意識到自己是在看一部動畫片,由此產生對故事情節的好奇,就像觀眾急于探求蠻吉何時會知道自己是魁拔,抑或當蠻吉知道自己是魁拔后會發生什么。
2. 動畫角色性格塑造的再創作
動畫電影中的演員不同于其他影視作品,皆由真人扮演,其間的角色表演依托于動畫師和配音演員賦予其行為動作,以此表現每個動畫角色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情緒變化。動畫師賦予動畫角色的行為舉止及面部表情是直觀的視覺呈現。而配音演員是在動畫師創作的角色基礎之上進行再創作。其他影視作品中,扮演角色的演員是有機的“人”,在其進行電影表演時,臺詞會隨之生發,可以作為配音演員配音創作時的范本,視之為一種模仿。恰如《甄嬛傳》中為孫儷配音的季冠霖,周星馳的御用配音石班瑜,梁朝偉的御用配音葉清等,其進行配音創作后的聲音與演員本人極為相近,完全可以以假亂真。而動畫電影中,虛擬的動畫角色沒有任何聲音上的依據,需要配音演員根據角色的形象、年齡、性別、性格、生活遭遇等等,設計再創作出一種貼合動畫角色的語言方式,所以說對動畫中的每一個角色而言,配音同樣是一種創作,以使得角色形象“活”起來。
對每一個動畫角色而言,角色間的對話,即角色的對白是其情緒流露的最佳方式,內心獨白則深入的刻畫出角色的心理活動,展現出其鮮明的性格色彩。而國產動畫電影的意象化表達,亦是通過配音演員對于臺詞的處理讓觀眾意會其中的潛臺詞、內在語,把語言之后的足以構成精神實質的內核傳達給受眾。
只通過角色的視覺形象塑造,影片《大魚海棠》中靈婆和鼠婆子都是“怪物”,但掌管好人的靈婆通過金士杰的配音創作,雖然其語氣上仍有刁滑,但氣息冗長,音調起伏不大,低沉沙啞的男聲卻不顯奸詐,反有幾分權威的象征。反觀掌管壞人的鼠婆音調極高,且輕佻奸滑,時而不間斷拉長某一個音節,更是活靈活現的顯示出鼠婆的巧詐。《大魚海棠》中湫的角色,“這馬真帥,比我還高啊,椿,你快看”,倘若僅有臺詞字幕,我們感知到的僅有對于馬的驚嘆,通過配音演員的再創作,最后的“椿,你快看”呈現出的不僅是湫讓讓椿看馬看自己,還有一絲博得椿莞爾一笑的小羞澀和搞怪的意味,將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以及湫對椿暖暖的情愫萌動體現的淋漓盡致。
由此足見經由配音再創作之后的動畫角色將呈現得更為飽滿,富有情緒化,思想性,性格也更為鮮明。語言是整個情感與身心狀態向外的延伸,情感與知覺中的思想強烈度的上升就孕育在說話之中,說話應是行為的精髓[2]。言為心聲,聲如其人,于動畫電影而言,配音再創作對于角色性格的塑造便更為重要。
3.有中國韻味,顯文化傳承
當我們不斷重申國產動畫電影當肩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職責,在動畫角色形象,動畫背景,動畫的音樂音效上花費力氣時,同樣忽略了動畫中的配音藝術。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頗有內涵,在進行配音創作時,也當充分發揮漢語文化的語氣節奏變化,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由此達到準確表意的效果。就像漢語表述中,文字背后的潛臺詞。曾在網絡上流傳漢語八級考試的考題如下:
領導:你這是什么意思?
小明:沒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
小明:小意思,小意思。
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
小明: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
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明:是我不好意思。
對于漢語八級考試而言,其要求為“分別描述其中的‘意思指什么”。對于配音演員而言,如何在符合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同時,通過語調、語氣、音節長短的變化將其中的“意思”中所映射的內在語表述清楚,這是漢語的獨特魅力,同樣也是國產動畫電影對于語言文化的一種傳承。
注釋:
[1] 張帆:《動畫電影創作形態與變化》載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81頁.
[2] (美)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頁,此句話為其間對“聲音”的解釋.
[3] 林洪桐:《表演訓練法:從斯坦尼到鈴木鐘志》,北京聯合出版社2017年1月版,第159頁.
參考文獻:
[1] 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K].中國電影出版社(修訂版).2005.
[2] 張駿祥,程季華.中國電影大辭典[K].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3] 張帆,動畫電影創作形態與變化[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01),78-83.
[4] 華萊士·馬丁【美】,當代敘事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林洪桐,表演訓練法:從斯坦尼到鈴木鐘志[M].北京聯合出版社.2017.
[6] 孫峻偉,中國動畫配音的現狀和發展.[D]陜西師范大學,2012.
[7] 丁亞平,吳江.跨文化語境的中國電影[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8] 孫立軍,世界動畫藝術史[M].海洋出版社.2006.
[9] 王明軍,影視配音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張雅楠(199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忻州,學歷:在讀學生,博士研究生在讀,表演藝術與導演理論,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