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靜 郭茜 李悅
摘 要:教育是博物館的職能之一,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新時代的公共教育,著眼點更多的應該是青少年。作為青少年學習的第二課堂,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人文、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產生重要的影響。建立系統的博物館科普教育體系,使得博物館也能及時地轉變傳統觀念、跟上形勢、與時俱進,在不斷充實內容、加強自身功能建設的同時,對校外教育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把服務青少年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關鍵詞:青少年科普 博物館 教育功能 青少年教育
教育不僅是每所學校、每個家庭的責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青少年教育形式和手段也應更加多樣而生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教育也邁進了嶄新的時代。在新時期加強對青少年的科教普及,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保障我國“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順利實施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期戰略性工程。2016年11月30日,國家教育部等11部委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017年7月4號,山東省教育廳等12部門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方案》。可見,科普教育與研學旅行已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
博物館教育是一種寬松、自愿氛圍下的自主型、探索性的自我學習,能夠和青少年學校課程廣泛契合,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一、實現我國青少年博物館教育體系建設
1、在博物館對內青少年教育體系的構建中樹立服務理念,完善服務體系。
成立青少年教育工作班子,由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主抓,研究人員和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參與,根據青少年教育的需要,擴大講解員隊伍,優化講解員專業結構。同時,館領導和宣教人員定期赴當地教委或教育局、學校走訪或邀請來館召開研討會,了解青少年的知識結構、文化需求、價值取向、素質狀況等問題及博物館在學生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學校對博物館的期盼等,對如何拓展科教互動氛圍,如何向學生提供更廣、更深的認知場所及如何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等問題進行研討,并制定整改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
2、開展研學旅行,培養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通過研學旅行,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對黨、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大力培養學生文明旅游意識,養成文明旅游的行為習慣。
3、場館知識STAM模式體系建立與完善。
“STAM模型”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從以上幾個方面如何系統全面的培養青少年觀察力、學習力、創造力、想象力、動手能力及表達能力是每一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從知識講解、展品知識課外創作延伸憶及歸納總結三個方面進行系列科普微課堂模型設計。
二、博物館外部青少年教育體系建設
1、博物館知識體走進校園體系建設
博物館知識體走進校園體系建設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肩負著弘揚民族精神、發揚革命傳統的責任。要想抓好青少年教育服務,必須方便學校,改進服務方式,將好的展覽和文化傳統帶進校園中,是發揮博物館作用的好辦法。博物館走進校園,要充分考慮到一些實際的問題,例如,怎樣吸引學生的眼球,怎樣做到寓教于樂,怎樣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宣教職能等。這就需要我們在這方面有所創新,激發學生們求知的欲望,在愉快的氛圍中了解歷史和文化。
根據博物館的主題,進行相應的互動環節,如現場演示標本制作、展示瀕危國家保護動物等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們主動為大家講故事,體驗當一天的小小講解員等,讓學生們變被動為主動,不僅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作用,還活躍了現場氣氛,讓原本沉悶的講座和展覽鮮活起來。
博物館走進校園成為王牌活動,成為代表性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真正發揮第二課堂的實際作用。
2、不同地區科普教育模式體系建設
以哲學、經濟學、生命科學和生態環境理論為指導,根據經濟發達、中等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探討城市、城鎮和農村等不同學校的科普教育分類模式,重點研究如何在邊遠、貧困地區農村實現大面積進行適合當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
中國大部分青少年在農村,促進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農村青少年科普學校—社區—家庭協同是農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點,要結合農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識的傳播與實用技術的培訓有機結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創新,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基礎教育領域的觀念更新。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要結合教育改革實驗,緊緊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抓住有利時機,緊密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尋找我國青少年科普教育落后狀態的癥結所在,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終落實到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形成一個自主、探究、合作與創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博物館教育功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銜接和延伸[J].李冰,辛春.漢字文化.2018(13)
[2] 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困境與策略[J].馬祥貞.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7(04)
[3] 談數字化時代博物館教育及其相關問題[J].林巖.才智.2017(36)
[4] 淺談科技發展對博物館教育工作的影響[J].王京.博物館研究.2018(01)
[5] 我國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重要參照——簡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J].馬自樹.中國博物館.2017(01)
作者簡介:顧永靜 1977年5月 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 營銷
郭茜 1986年10月 研究生 助教 研究方向:動畫設計、動畫科普教育
李悅 1992年1月 研究生 助教 研究方向:油畫創作與理論研究
2017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劃課題“基于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博物館青少年科普教育體系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項目編號:SDYSB17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