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華
(福建省德化縣尚思小學,福建德化 362500)
在教學研究中,我們發現盡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四處出現了“數學素養”這一術語,但是在其中以及相關人士的解讀中并沒有對數學素養的內涵及外延做出明確的界定。基于國內外研究者對數學素養的基本認識及具體教學心得,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簡要論述,即數學人文素養、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及數學綜合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人文素養是指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致、數學模型的審美能力及借助數學知識進行交流、表達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順“思”引學,以數學思考為基礎,將數學思考彌漫于知識與技能、問題解決之中,以“思”為基,構建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激發小學生的數學人文素養。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的教學為例。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各種圖形隨處可見,教師可以基于小學生已有的圖形認知經驗組織“認識圖形”的教學活動,培養數學人文思想。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書本中的長方體、正方體等具體的幾何知識與小學生常見的日常生活事物進行聯系,以“思”為基,深化小學生對幾何知識的理解、思考,培養與發展小學生對幾何圖案的審美能力及運用幾何知識交流、表達的能力。例如,文具盒、足球、萬花筒、魔方等,契合小學生的興趣點,可以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此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借助具體幾何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在你的臥室中,有沒有類似的圖形?”“你可以簡單形容一下你的衣柜嗎?是長的還是方的,圓不圓?”“你的書桌是什么形狀的?好不好看?”“你見過的茶幾是什么形狀的?”等等,引導學生借助問題的思考,區分、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的特征,鞏固教學重點。同時,在不同幾何圖形的欣賞、比較中,可以提高小學生對幾何圖形的審美能力,鍛煉小學生借助幾何知識進行生活交流、表達的能力,實現數學人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數學思想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涵蓋抽象、推理、建模三種,借助數學思想積極構建教學課堂,能夠有效地提高小學生分析、處理數學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樂學的基礎上,提升數學思維品質,實現高質量的小學數學學習。因此,在具體課堂構建中,要善于以“思”為源,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知識的對比處、知識的變化處、總結知識的規律處”進行調整跳進,設置思考問題,鍛煉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豐富學生的數學思路。
以人教版五年級《多邊形的面積》第四課時《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小學生對多邊形面積知識的理解、運用、分析能力,豐富小學生的數學思想,教師可以以“思”為源,結合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特點,積極構建“尚思課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學生常見的圖形為探究目標,如七巧板組合圖案面積、客廳面積、建筑圖形面積等,引導學生借助已學的多邊形面積知識,將具體圖形抽象為相應的數學問題,進而通過有理有據的推理,將復雜、陌生的組合圖形簡化為熟知、已學的簡單圖形,從而解決《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這一章節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對七巧板組合圖案的面積計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復雜的圖案拆分為已學的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從而借助已學圖形的面積之和得出七巧板組合圖案的面積。
數學意識在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強調對小學生數學解題方法的優化,數學符號、空間意識的鍛煉[1]。此外,它還側重于引導小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豐富數學學習的實踐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思”為引,活化數學教材,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小學生建立數學意識。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長度單位》的教學為例。結合《長度單位》的教學目標,“在比畫、描述課桌長度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初步經歷長度單位產生的過程,感悟同一單位的必要性;建立對厘米的認識,初步學習估測的方法,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生自主、合作的過程中,通過實踐操作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體驗學習的快樂”,教師可以以“思”為引,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借助學生的思考、實踐,攻克教學重難點。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操場中的實物進行實踐測量,如操場乒乓球桌的長寬、垃圾桶的高度、休息椅的長度、跳遠沙坑的長度等,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建立數學意識,從而實現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此外,在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將長度單位知識充分進行實際應用的機會,以“思”為引,布置開放性的家庭作業,如測量小書桌的長度、估算小床的長度等。
強化小學生的數學實踐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終極教學目標,也是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因此,在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要以“思”為本,深入探究教學內容,優化“尚思課堂”,強化小學生的數學實踐。
在課堂教學中,無質量的對話與提問經常發生,尤其是在觀察、概括、總結數學方法和規律時,教師總是急于展示成果,忽視學生的課堂互動。《數與代數》的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構建“尚思課堂”時,教師可以以“思”為本,設計教學環節,為學生對《數與代數》知識的分析、運用規律的探究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深化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具體《數與代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學校操場長24米,按照間距為3米的方式植樹,操場的兩頭都要各植一棵樹,一共需要多少樹苗?”面對這一難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究的時間,不要急于總結題型的列式規律,而要引導學生在具體數學實踐中對“植物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實現對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生本的課堂、情理交融的課堂、疑悟共生的課堂[2]。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編排特點及數學知識內容,順“思”引學,從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入手,優化教學設計,活化教學內容,深化教學課堂。
[1] 張隆虎.嘗試·分享·導學——核心素養觀照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8,(11):103.
[2] 李吉.從“解決問題”轉向“問題解決”——小學數學“問題解決”學與教的實踐研究[J].教育,2018,(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