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驍驍
(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江蘇啟東 226299)
偉大的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音樂關乎人的心靈感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是音樂欣賞、練唱還是器樂學習,都離不開審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應當與音樂審美體驗有機結合。”音樂審美具有感官性、理解性、想象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當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呢?
感受音樂、欣賞音樂、體驗音樂,首先從對音樂的感性認識開始,即產生感官上的印象。音樂審美感知是學生與音樂作品、音響等直接交互的過程[1]。當我們聆聽到美的音樂時,身心就會形成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可能是一種優(yōu)美的感覺,也可能是一種崇高的感覺。音樂的美通過聲音傳播到我們的耳朵,在我們內心激蕩起層層漣漪。審美感知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而審美經驗又能促進學生的審美感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卡爾·馬克思說,“對于不懂得欣賞的耳朵,即使最美妙的音樂也是不存在的”。
例如,蘇少版音樂五年級的《藍色多瑙河》(管弦樂)有五個主題音調,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每個部分的主題設計不同的律動活動,引導學生感知律動與表現(xiàn)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可以運用手臂上升表現(xiàn)“破土生長的小草”,用雙手手腕并攏,左右手隨著停頓的節(jié)奏做“含苞欲放的花朵”;用“右手做涌起的浪花狀,隨音樂按節(jié)拍韻律左右擺動”,表現(xiàn)“浪花親吻著河岸”;用“伸懶腰、左右撩窗簾、呼吸新鮮空氣和把春天請進來”的動作,表現(xiàn)“慵懶的人被春天喚醒”;用“雙手拎起兩側裙擺,做打開狀”等,表現(xiàn)“小姑娘的舞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精神愉悅,而且能夠獲得身心解放。正如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說:“音樂始于人自身內。”通過音樂感知律動,學生對表現(xiàn)方式與音樂結構段落的關聯(lián)有了清晰的認知,豐富了審美知覺,深化了音樂學習體驗。
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是建立在音樂感知的基礎上的。在上述教學中,教師要將歌曲結構巧妙地融于學生的視聽之中,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積淀學生的音樂體驗,讓它們沉淀在學生記憶深處,成為豐盈學生音樂生命的精神種子。
音樂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審美感受、體驗,而且力求讓學生通過感受、體驗形成審美理解,從而把握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進入完整的音樂審美境界。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審美感知、想象與理解聯(lián)通起來,將學生的審美直覺、判斷等全面調動起來,從而進入完整的音樂審美境界。對音樂的審美,需要從多個角度展開,從而不斷引導學生發(fā)掘音樂美的內涵,發(fā)展學生音樂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蘇少版五年級下冊的《森林狂想曲》(器樂合奏)時,教師可先播放全曲,讓學生靜靜地聽。有的學生說聽到了青蛙聲,有的學生說聽到了鳥叫聲,等等。接著,向學生介紹相關音樂知識:臺灣音樂制作人吳金黛的團隊深入美麗的大自然,將大自然中各種動物的鳴叫聲錄制下來,然后配上音樂,用了5年時間精心制作,所以樂曲名字叫《森林狂想曲》,又叫《森林的歌聲》,主要表現(xiàn)了森林居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情景。我們今天聆聽的這首曲子為開場曲,是由三個不同的主題旋律伴著多種自然聲音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的。有了這樣的音樂知識,學生在聆聽時就能用身體律動去表現(xiàn)音樂。例如,在學習主題A時,學生看著教師的手勢唱“呱呱”,仿佛和小青蛙打招呼;學習主題B時,學生仿佛在呼吸森林里的新鮮空氣,感受小鳥的歡樂學習主題C時,學生明顯感受到音樂的歡騰,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打開雙手體驗音樂,感受奇異花共開5次。在多樣化的形式中,學生獲得了真正的審美理解。
通過感受音樂作品,了解音樂作品,讓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慢慢體味,在審美體驗基礎上獲得審美理解[2]。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的要點,是審美教育的核心。” 學生通過音樂律動,獲得一種屬于自己的主觀意念。這種主觀意念慢慢地形成學生的內心感悟。
想象是學生從精神上把握音樂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高級的音樂審美思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音樂細胞,打開學生靈性的耳朵,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想象,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一件音樂作品,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速度、調式、和聲等。這些音樂語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讓學生獲得智慧的啟迪和心靈的慰藉。想象表征著學生內在的精神自由,它為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提供了隱形的翅膀,能夠讓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例如,蘇少版五年級下冊的《劃船歌》是一首印度尼西亞民歌。該歌旋律優(yōu)美,連續(xù)使用切分節(jié)奏和后半拍起唱的樂句。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歌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會了解到這首歌是表現(xiàn)印尼船工的生活的,因此他們的腦海中紛紛浮現(xiàn)船工奮力劃船、用力掌舵、海面遇險的場景,從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對歌詞的誦讀,可以打開學生音樂想象的大門,由此用力度變化的聲音進行演唱、表現(xiàn)。旋律音區(qū)移高,同音同節(jié)奏重復,八度大跳等,可以讓歌曲變得緊張而充滿戲劇性。
想象是學生把握音樂世界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當學生與音樂、情境在心靈上形成默契時,也就是學生的音樂想象被喚醒之時。學生聽于耳、唱于口、得于心,其聽覺意象與視覺形象相互轉換,這就是學生的音樂審美想象。音樂審美想象為學生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讓學生在通向自由的音樂王國和理想的彼岸路上得到美的享受和教益。
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決定了他們對音樂世界的把握深度。學生通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創(chuàng)造,深度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特質,讓學生以一種“更音樂”的方式進行審美活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獲得審美的享受和成長的歷練。
[1] 楊慧.讓生命“在場”:音樂審美體驗的訴求[J].江蘇教育,2017,(49):56-58.
[2] 謝暉晾.淺談小學音樂審美教學方式[J].北方音樂,2017,(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