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邦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洋中分校,福建尤溪 365106 )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1]。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情感,讓學生的情感在閱讀中得到升華。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形象地指出:“一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應該像油一樣浸入孩子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而語文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情感的訓練和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學作品,還要引領學生去體驗文學作品中豐富的情感。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情感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掌握和獲得技能的主要動因是有一個良好的情境[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感情去閱讀美文。 例如,在教學《散步》一文時,教師先創設情境:播放音樂《讓愛住我家》,讓學生知道要“讓愛住我家”,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必須共同努力付出。小時候,媽媽是黑暗中的燭光,媽媽是迷惘中的方向,媽媽是幸福中的微笑。我們愛媽媽!當我們長大后,媽媽卻一天天衰老了,我們該怎樣感恩媽媽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莫懷戚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對衰老生命及幼小生命的呵護。這樣,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讓學生以感恩之情去閱讀文章,去體味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為了讓學生領悟這份情感,在教學時側重選擇幾處細節描寫讓學生品讀。如,“我的母親和我發生分歧”一處、“我的母親改變主意”一處。通過閱讀品味文章,讓學生知道親情的可貴和生命的寶貴,從中學會珍惜時間、呵護生命;同時,學生的閱讀情感也被調動起來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因此,閱讀教學,教師和學生都要真誠地閱讀對話;對課文深入剖析,要有自己的見解,并且要有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思考。這樣,學生的閱讀才是有個性的,才能真正進入文章,文章的內容才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僅28個字,讓學生反復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展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秋思圖?描寫了哪些景物?接著追問: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從哪一句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吟誦與思考,基本能夠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悲哀。學生帶著悲秋的情懷再次朗誦。至此,學生的閱讀情感得到升華。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讓學生邊讀邊尋找代表早春的景物:水面初平、云腳底、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接著提問:從這些景物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早春?作者喜歡嗎?從哪里可以看出?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從詩句中感受到了詩人早春踏青的喜悅之情;同時,學生的閱讀情感得到感染,會懷著喜悅的心情再次誦讀詩歌。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和培養情感,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內在的情感釋放出來,用心靈去感悟文章,體驗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告訴我們,同一個問題,由于個性特點、生活閱歷和分析角度等不同,就有不同的答案。如《陳太丘與友期》一文,可提問: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學生能夠聯系實際各抒己見;又如,朱自清的《春》,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散文,接著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品味優美詞句,最后討論總結出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熱愛春天、贊美春天。為了讓學生也喜愛家鄉春天的美景,教師詳細分析了課文最后總寫春天的三個比喻句,讓學生明白最后三句寫出了不同時段的春天給人的不同感受:新、美、力;同時,也強調了春天的萬象更新、生機無限,給人以希望和鼓勵;然后,讓學生發揮想象,以“春天像……”仿寫句子。這樣,學生的情感就不會只停留在文章中。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提升閱讀效果,培養閱讀情感。
閱讀感情浸透著對文章真善美的評價,無不打上社會功利的烙印。閱讀中應明辨感情的性質,善于調節閱讀的順應心態和逆反心態,努力控制閱讀情緒,主宰閱讀情感,形成健康、高尚的閱讀情操。情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情感使人愉悅、興奮,能激發人的表達欲望;而消極的情感讓人頹廢、壓抑。在語文知識傳授過程中,相伴而生的就是情感的傳遞和陶冶。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掘課內外閱讀教材中積極的情感,讓學生感悟并從中得到陶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逐漸養成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讓學生得到真善美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結晶。例如,曹操《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博大情懷;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的惆悵之情。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雖是一篇節選的傳記,但文學味很濃,滲透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給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長的語句;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分析獲得情感的熏陶,明白茨威格充滿激情地為斯科特一行人書寫悲壯的一幕,是因為他們表現出人類優秀的品質;然后,再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偉大的悲劇”中的“偉大”表現在哪里?學生的情感再次被撥動,懷著崇敬的心情再次閱讀文章,去感受探險隊員們的“偉大”所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用心去體驗這些情感,無論對寫作還是身心都是一次情感上的陶冶。教師要用文學作品中的情感來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并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用心發掘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并利用這些情感去影響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就能獲得情感的訓練和培養。
總之,情感是挖掘學生潛能的催化劑,感情充分介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并抵達學生的心靈深處。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情感。學生的閱讀情感被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濃厚;學生的閱讀興趣濃厚,教師的閱讀教學就水到渠成了。當然,這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并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