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鳳美
(福建省寧化第六中學,福建寧化 365400)
新課改實施以來,仍然存在兩個極端。一是有些英語教師依然語法至上,課堂上老師講得多,抓住每一個語法知識點,還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語法規則[1]。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雖然師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收效卻不盡如人意,造成許多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倦情緒。二是有些教師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程就是淡化語法的教學,所以在課堂上忽視語法,甚至在課堂上基本不講語法。認為單純的讀與寫就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有了語感,語法就可以棄之不顧。導致不少學生語法知識薄弱,成績越到高年級越差,從而漸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筆者認為,脫離語境空談語法不正確,但單有語境創設沒有語法指點更不正確。漢語與英語在語法結構上的巨大差異,也使母語對學生學習英語的遷移作用微乎其微。中國學生需要英語教師創設好英語交流情境,才能避免空談語法進行實踐[2]。因此,創設語言學習情境,在情境中學習語法,就成了我們英語教學必須著力探討的課題。
這種情境在初中課本中處處可見,不少課文本身就是對話形式。英語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情境,口頭表達例句,引導學生聽懂例句,進而認知其中的語法知識點。
例如,在學習used to do sth句型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聽以下幾個句子:
I used to listen to rock music but now I don' t like it , I like folk music.
My sister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but now she doesn' t like it ,she likes ping-pong.
通過轉折句對比讓學生知道used to do sth 是“過去做某事”,再讓學生用自己或家人過去和現在的經歷來造句;最后,讓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感受這個短語的用法。
語法看起來枯燥無味,但也可以寓教于樂。教師可以將英語語法的學習設計成為活動或者游戲。
例如,學習祈使句時,可以將學生兩兩分組,一個同學說英語,另一個同學按照英語表達的意思做動作。如:Pass your book to me. / Open the window, please. /Clean the blackboard. / Speak English loudly, please. 然后,引導學生注意這些句子的特點,發現都是動詞加上動作指向的名詞,從而了解祈使句的構成。最后,也可以由四五個學生組成一組,并由一個學生發出指令,剩余學生則按指令完成相關的動作;也可以比一比,看誰的反應快,以進一步了解祈使句的使用場合。
再比如,在學習現在進行時的時候,英語教師模仿電視綜藝節目的猜詞項目——“你來比畫我來猜”。讓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按照老師的指令完成相應的動作,與此同時,提問全班其他同學:What' s he / she doing ?然后,引導學生運用He /She is... 句型回答。通過這種游戲互動的方式,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真實的語言表達情境,讓學生下意識地學習到語法知識點。
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中低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是很強,單純地抽象討論語法規則,不僅會使大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嚴重的還會導致大量學生厭學。因此,英語教師要設計好活動情境,讓教學過程通過輕松活潑的情境來引出語法知識點。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參與課堂互動,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英語學習積極性。
例如,學生在做時態練習題的過程中,往往會迷失方向,不得要領。同樣,可以用一段順口溜為大家指點迷津:“句子時態是關鍵,時間一定要先看,主語確定謂語數,動詞變化不算難,短文會話觀全局,單句無時看一般。”
到了初中更高的年級,就可以采用更復雜的方式,但是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教學。如一堂八年級下冊教學賓語從句的片段課:
教師采用的是聽歌曲填歌詞的方法。歌曲名叫As long as you love me,學生先聽三遍,再填空,寫出聽到的歌詞,引導出句子I don' t care who you are.核對答案時再聽一遍。語言的細節往往發生在反復的操練中,此時語感、樂感比較好的學生已經拿著填好的歌詞在跟唱了。這個過程是學生理解內容,并且與語言材料產生感情綁定的時刻。在呈現語言材料時,也不必逐字逐句地去解釋,只要確保學生看懂關鍵部分和關鍵詞匯,去重復語言點就可以了。最后,學生就熟悉了教師要教授的語法點。接下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時,就需要去模仿學習說更多的含有賓語從句的句子。
S1:Where is my pen?
S2: I know where your pen is.
S2: Where are my books?
S3: I know where your books are ...etc.
說錯的學生不用馬上糾正,而是先讓這個學生去聽別人說,找出自己的錯誤再糾正,到最終模仿正確為止。在這樣的活動中,讓學生解決賓語從句的難點: 主句+陳述句語序。
這是指英語教師通過實物模型加上語言直觀表達的教學方式。語法教學中語法概念和語法規則是抽象、乏味的,創設直觀情境就顯得很有必要。它可以帶給學生生動形象的畫面感,有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下學習交流與表達,激發其學習的潛能[3]。現代化多媒體手段是現代教師常用的展示出直觀效果的手段。
例如,在一堂七年級多媒體教學課上教授形容詞的比較等級,教師通過大屏幕展現若干動物的圖片,如大象、猴子、小鳥。
T:What' s this ?
Ss: It' s a(n) elephant / monkey / bird.
T:(只呈現小鳥和猴子)Which is bigger?Ss: The monkey is bigger than the bird.
T:(只呈現猴子和大象)Which is bigger?Ss: The elephant is bigger.
T:(同時呈現三幅圖)Which is the biggest?
Ss: The elephant is the biggest .
然后,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方式,熟悉以上對話與表達。在重復的基礎上訓練他們脫口而出的能力,直到他們能夠相互獨立表演情境為止。然后,英語教師再在屏幕上呈現出以上情境,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通過比較動物來學習比較級,學生情緒在整節課都很高漲,許多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所學的內容。
語言學習停留在操練階段還是不夠的,要通過操練活動形成初步的語言技能。只有通過生活化實踐才可能逐步轉化成交流的習慣,并在實踐中自覺運用語法交流。為此,教師必須結合生活實際,盡量為學生創設自然、真實的語境。
例如,在教授被動語態這一知識點時,前一天讓學生準備一些物品,上課時要求每位學生要用被動語態介紹一件自己擁有的“寶貝”或者喜歡的物品。用問答的形式來學習被動語態,如筆者的一位學生帶來了學生們喜歡的iPad:
What' s this in English ? It is called iPad.
What' s it made of ? It is made of plastic.
What' s it used for ? It is used for listening to the music/playing games/watching movies...
答案是多種多樣的。然后,把句子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注意畫橫線的部分并歸納被動語態的結構,本課語法要點就一目了然了。這樣用接近生活的物品來教授語法項目,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學習興趣更高。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最缺乏的就是語言環境。如果沒有生動活潑的語言環境,枯燥無味的語法就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毫無興趣,并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運用于語法教學,無論是培養學習興趣還是鞏固基礎知識,都是十分必要的。而這就需要教師確立好教學目標,采用情境教學方法,大膽處理教學內容,力圖有所創新,設置更多的互動情境,才能培養出更多掌握英語和精通英語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