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龍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江蘇昆山 215300)
高中物理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內容。這就需要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本文根據教學實際,介紹了四種教學中被使用的探究教學方法。
探究教學鼓勵教師將學習主導權歸還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高中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課前預習。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兼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預習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掌握簡單的基礎物理知識,并尋找其中的重點和難點。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觀看微視頻過程中多提問題,并可以嘗試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查詢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問題還不能解決,再嘗試與其他學生交流,請教教師應作為最后的選擇。這種方式保證了學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學習。
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還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注意到微視頻中的重點知識;也可適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進行思考,提高預習效率。比如在“時間與位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制作微視頻時,首先要收集課本知識,然后尋找時間與位移的典型例子。比如列車時刻表,給出列車到達時間和列車停靠時間,讓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區別;再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時間與時刻的區別,并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熟悉時間與時刻概念的區別。教師還可以在微視頻中布置思考題,讓學生對已經預習過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探究。還以“時間與位移”的課前預習微視頻為例,教師可以在微視頻的最后提出如下問題:嘗試定義時間與時刻,并說明兩者的區別。通過提出這樣的思考題,讓學生對時間的概念進一步明確知曉,對時間與時刻的區別做出一個清晰的界定。教師還應在微視頻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但注意不要干涉過多,給學生足夠空間去自由思考和探究。
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課本知識創設教學情境,也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教師根據課本知識創設教學情境時,要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1]。比如,在“時間與位移”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時間與時刻概念的區別時,需要創設一個火車運行的情景,而如何吸引學生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情景討論中則是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引導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給出如下情景:暑假時,學生一起乘坐火車從北京出發去武漢旅游,中途路過了石家莊和鄭州。火車11點整到達石家莊,11點15分離開石家莊,13點整到達鄭州,13點13分離開了鄭州。通過暑假旅游這一話題吸引學生,讓他們參與到探究學習中。此時教師再讓學生思考火車在石家莊停留的時間與火車離開石家莊的時刻,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來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概念。
教師在根據學生問題創設情境時,直接創設即可。但要注意保證情境的生動形象,力求學生可以通過情境快速解決問題。比如在“時間與位移”一課的教學中,講解位移與路程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景:早上在操場跑操時,一位同學跑了4圈(已知操場一圈為400m),那么該學生的位移和路程分別是多少?學生發現該同學的起始位置和終止位置相同,沒有產生位移;但該學生跑了4圈共1600m,也就是路程為1600m。這樣,學生對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和區別就會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應多利用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物理知識,讓學生獨立和高效地學習物理。
在探究教學中,實驗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教學方式[2]。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物理現象的發生,從而使學生相信課本中所描述的物理現象,進而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比如在“自由落體運動”一課中講解“物體自由下落的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這一現象時,教師直接講解或者通過情境教學等方式都不能輕易說服學生,而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親自去驗證這一現象,則能很輕松地說服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將相同質量的不同物體從同一高度自由落體,比如紙片和紙團、硬幣和紙片、硬幣和包住硬幣的紙團等,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質量相同的物體下落速度可能不同、質量不同的物體下落速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然后得出“物體自由下落的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這一結論,從而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物理現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幾名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數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的講解。讓同一個小組的學生共同學習一節知識,并討論交流解決遇到的問題,再派代表上臺講解該節知識。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組內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力的合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指派小組進行該節內容講解后,學生為了學習該節知識,可以觀看網上教學視頻、討論交流、實驗驗證。學生在討論如何上臺講解該節知識時,為了展示力的合成這一物理知識,可以考慮借鑒教材中所使用的道具來進行說明,使用三個彈簧測力計、一根線和一根皮筋來展示,從而更加直觀地解釋力的合成。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來講解一個小節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也能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此外,在實驗教學中教師也可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讓幾名學生成立一個小組共同進行實驗探究。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更高效地完成實驗,還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實驗中分享更多想法,學習更多物理知識[3]。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比如在學生分小組講解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提問交流,通過交流解決疑問;也可以通過交流糾正講解過程中的錯誤內容,通過互相交流,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當然,學生間交流可以不局限于課堂交流,還可以使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課后交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探究學習。
總之,高中物理探究教學應是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教師在課堂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權利。通過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到探究學習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在探究學習中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學好物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