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娣
(安徽省石臺縣教育和體育局教學研究室,安徽池州 245100)
“教育,30%是啟發,70%是等待”,對于這句話,我深以為然。現在的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耐心逐步消磨,有時甚至會因為諸如“1+3怎么等于5?”之類的小事發怒,殊不知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睿智的引導,更需要耐心的等待。
教育原本就是一種慢的藝術,是一個牽著蝸牛去散步的美麗旅程[1]。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過于著急和焦慮,更不能為了希望孩子成才,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任蝸牛慢慢往前爬,“我”跟在身旁聞聞花香,感受夜風的溫柔,陪著孩子慢慢成長。
以寫字為例,每當幼兒園開學報名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題:“幼兒園教寫字嗎?”“不教。”“為什么有的幼兒園會教?”我常為此耐心解釋。孩子這么小,連筆都握不住,談何寫字?強迫孩子做一些非年齡段的事情,很容易適得其反,還會對其身心發育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寫字對于孩子特別是小班年齡的孩子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技術活,需要孩子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協調。孩子要先觀察文字整體外形,然后進行分解,再通過大腦將相應的指令傳遞給手,最后通過手指的協調完成相關動作。這對于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6歲以前孩子的手部關節骨骼正在發育,比較柔軟,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弱,握筆寫字十分吃力,經常練習寫字很容易造成指骨變形。而且由于對字形的把握不夠,孩子會近距離地仔細辨認,加之握筆力度不夠只能握成拳頭狀,指尖朝內握著筆尖部分,或側頭盯著筆尖寫字或伏在桌上近距離書寫,極易養成各種各樣的不規范姿勢,造成近視和影響身體正常發育。另外,由于處在發育的初始階段,各方面的協調能力極差,對完成寫字任務的質量大打折扣,孩子的學習自信心也會大受打擊,對孩子的今后成長極為不利。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揠苗助長在生活中已經變成了一種常態。縱觀當前,依然有很多父母認為開發孩子的智力,就是要讓孩子從小開始背詩、寫字、學算術,上學后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必須考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甚至會培養出一些經不得風雨、生存能力極差的高智德差低能的不健全人才。就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及了解到的,60%家長(很大部分是農村家長)從來不關心孩子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更不注重良好品德的培養,使孩子純凈的心靈離中華傳統美德越來越遠。家庭是孩子夢想啟蒙起航的地方,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全然在于父母在紙上如何描繪。
曾記得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他的大多表現和同齡孩子大致相同,只是在繪畫方面略有欠缺。一次家長接待日,家長走進教室參觀美術活動,大部分家長都站在門口靜靜觀望,這位男孩的母親和少部分家長還是忍不住走進了教室來到孩子的身邊。她看見自己孩子的作業紙上只有幾塊不規則的圖形,再看周圍別的孩子都比自己孩子畫得好,連忙開口說:“楠楠,你也畫一個房子吧,你看××畫的房子多漂亮。”孩子不予理會,依然不緊不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畫著。媽媽急了,批評道:“你怎么還畫這個,我的臉給你丟盡了,你怎么這么笨……”嚇得孩子哭了起來,雖然經過教師的寬慰,但孩子的情緒始終無法平復,也沒有完成他心目中的圖畫。孩子的成長各有差異,家長為了一點點虛榮心,當眾批評和嘲笑孩子,在孩子心里投下了自卑的陰影,很有可能讓孩子失去自信心,甚至造成心理畸形。如果這時候家長能靜下心來放下自己的面子,傾聽孩子的心聲與他溝通交流,引導他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對孩子的成長將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經歷,會激勵孩子不斷進步前行,也許會影響孩子一生。
《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它給了我耐心和教育智慧,讓我牽著我的小蝸牛們漫步前行。如果家長也能體會其中的真諦和韻味,尊重孩子的節奏,少一些催促,多一點耐心,那孩子的成長一定是一場快樂的學習之旅。
新學期之初,總有一群家長帶著諸如“我家孩子不吃飯”“我家孩子不會穿脫衣服”之類的疑問來到幼兒園,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到了吃飯點,有不少家長來到幼兒園,在門口觀察孩子們吃飯的一舉一動。孩子們初次適應集體生活很有積極性,只是做得有點亂、吃得有點慢。這時總會有家長走進來敦促孩子:“快點吃。”“怎么弄得到處都是。”孩子在家長的催促下很快將飯吃完,桌面也很整潔。但這對于孩子來說,一是缺少了一次鍛煉機會,二是學習興趣受到打擊,三是無法體會獨立干完一件事的樂趣。
這樣的情景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并不陌生。父母總是想替孩子操辦一切,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節奏行事,打亂孩子本身的生活學習節奏,這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無法估量的傷害。其實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放慢節奏,放低姿態和轉換角度,給他時間和空間,保持孩子對生活的好奇和興趣,“用他5歲的手指,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慢慢來,慢慢來……”
在我帶小班時遇到這樣一件事:放學時間到了,小紅仍在建筑區角搭建她的大廈,媽媽幾次催促她依然不愿回去,說這是爸爸的辦公樓,要搭好拍照發給遠方打工的爸爸看。媽媽說:“沒關系的,只是游戲而已,老師還要下班呢。”我思考了幾秒,決定延遲下班時間,等待孩子完成這件她認為值得完成的事。最終,孩子認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讓媽媽拍照發給了爸爸,并自豪地告訴爸爸:“這是寶寶給你搭的辦公樓哦,好看吧。”那一刻沒有名次,沒有獎勵,有的只是孩子對自己的肯定和對親人的熱愛,孩子滿滿的幸福和滿足我至今記得。是啊,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必須放棄,但堅持尤為困難,如果能把這種堅持做到極致,那么我想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憑“我的孩子沒有背出某某會背的唐詩”“我的孩子怎么不會回答這個問題”等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同時,家長還要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慢,需要平和;慢,需要細致;慢,需要耐心;慢,需要寬容。讓我們以慢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耐心等候,靜待花開。
[1]雷海霞.幼兒園應享受“慢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6,(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