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莉 蔚燕舞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高校高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深化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當前,我國各地的民辦高校積極相應國家號召,紛紛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如何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促進民辦高校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創新創業實踐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創新創業教育是應用型高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體系,是當前民辦高校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途徑,在民辦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國家重要戰略部署。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兩會上提出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國經濟騰飛“雙引擎”的號召。2015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做出具體部署。2015年12月,科技部印發《發展眾創空間工作指引》的通知,要求高校為眾創空間提供技術創新服務,并在大學開展創業教育與培訓,引導大學生科學創業。2015到2016年,全國各省市地區和直轄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因此,在民辦高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提高民辦院校生源競爭力。隨著我國逐步邁入老年化社會,高考報名人數逐年下降,加上出國留學人數增多,高校間的生源競爭日趨激烈,招生難,招到優質生源更難。民辦高校在學術性和科研性上比不過公辦院校,只有凸顯應用型人才辦學特色開展創新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較強社會適應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為民辦高校學生創造廣闊的就業前景,才能在激烈的生源競爭中獲得生存。
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民辦高校通過校企協同、產學研共建、打造眾創空間等形式開展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校企協同打造教學實踐平臺,讓學生走上生產崗位、科研崗位、技術崗位,切實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通過產學研共建,將企業的生產基地、車間廠房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培養既有扎實的理論素養又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縮短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適應期,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眾創空間給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良好平臺,讓學生在創業中學會主動學習和探索,拓寬知識領域,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
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民辦高校向應用型大學發展既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要求,也是民辦高校自身在越來越激烈的生涯競爭中謀求出路獲得發展契機的必然之路。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對民辦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受客觀因素的影響的,當前民辦高校創新實踐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著不少問題。
1.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缺少特色。由于民辦院校的辦學時間短,絕大部分的民辦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均是照搬公辦院校設置課程與實踐教學,缺少創新,沒有充分體現民辦高校自身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加上不少公辦院校大多以培養“理論學術型”人才為主,并不符合民辦高校“應用型”定位,使得當前不少民辦高校的學生專業動手能力不強,創新創業能力欠缺,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
2.創新實踐教學環節存在欠缺。想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創新實踐教學環節必不可少。然而當前不少民辦高校的創新實踐教學環節存在欠缺。部分民辦高校對創新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實踐教學環境流于形式;部分民辦高校受制于辦學經費的限制,創新實踐基地設備陳舊,更新速度不夠,跟不上當前市場的快速發展;部分民辦高校缺乏創新實踐教學資源,缺少企事業單位協同參與實踐教學,使得學生要么只能在校內實習,無法真刀實槍的走上生產崗位體驗;要么自行聯系單位,實踐教學質量堪憂。
3.師資力量存在欠缺。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自有教師、外聘教師。由于辦學時間短、科研氛圍不濃以及投資方辦學成本的考慮,民辦高校教師的職稱以講師為主,既缺少教學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也缺少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教師創新能力不足,創業能力有限,缺乏實踐教學能力,無法勝任創新創業教育,也難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內在要求,使得民辦高校的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以能力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建立。[2]
民辦高校應明確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調整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做好校企協同,拓寬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資源;通過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質量;通過打造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引入競爭機制,調整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民辦高校要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以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技能型應用人才為目標,結合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凸顯民辦高校辦學特色。考慮到人才培養有個相對之滯后期,民辦高校需要在深入調研市場的基礎上對市場需求做出科學的預測,并以此為調整學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做好師資隊伍建設等改革的依據。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的大類招生,學生按一級學科大類招生,不具體細分到各個院系,經過一年的專業課程學習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院系專業辦學條件、就業前景等自主選擇專業分類,每個專業少于10人停招或者隔年招生,在院系與院系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形成良性競爭,有效激發民辦高校內部院系間專業建設、師資力量培養的熱情,從而提高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辦學力量。
2.引入企事業單位,協同打造實踐課堂。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具有就業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民辦高校應積極拓寬創新實踐教學資源,與企業單位共同打造實踐基地,通過校企協同共同做好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建設。學校可以考慮將企業真實的生產場景、創業環境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感受創新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企業做好協同創新工作,解決課堂教學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在企業的協同下共同尋找可以讓學生嘗試的微小創業項目,讓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打造“實踐為導向”的課堂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引導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為主,通過任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3]
3.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是民辦高校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面對當前師資力量欠缺的現狀,民辦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協同,共同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要在學校內優選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過硬的優秀教師進入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學校要與企業加強協作,加大教師掛職鍛煉的約束力度,避免出現“走過場”、“人浮于事”的現象,要讓教師切切實實的深入到企業生產一線中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能力,在掛職鍛煉中成長為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在企業內部聘請一批業務精干、理論知識扎實的優秀一線員工進入課堂為學生傳授職業技能知識。針對當前職業院校多以講座這樣的形式開展企業職工教學的現狀,學校應當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讓企業的優秀員工進入課堂系統的講授一門到兩門實踐性課程,切實提高學生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學校、企業間做好協調溝通工作,采用相應的約束機制、激勵機制來讓更多優秀的教師、員工成長為卓越的“雙師型”教師。
4.打造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平臺。民辦高校可以通過打造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平臺,培養應用型人才。首先,學校通過創新創業平臺為學生提供雙導師(校內導師和企業生產一線導師)答疑解惑,創設雙師型教育團隊以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始終有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學校通過創設教學生產一線平臺給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施展的平臺,以眾創空間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全鏈條式”指導服務平臺,給學生場地、設施、設備等“硬實力”方面的支持,又有專門為創業服務的融資服務、組織協調、輻射帶動等“軟實力”方面的服務。在創建指導服務平臺時,要注意協調好空間的運營,既避免完全由學校運行,也避免完全開放給企業。若完全放開給企業,將不利于學校對學生創新創業也不利于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若完全由學校運營,則不利于發揮企業協助建設的優勢,也容易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若完全交給學生管理,則可能會因為學生經驗不足導致平臺的運營風險較大。因此,諸如眾創空間一類的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平臺一定要做好民辦高校、企業、學生的三者聯合運營,共同打造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一站式指導服務平臺。
[1]楊燕妮,唐鐵山.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江蘇教育研究,2014.4:12-14.
[2]李娜.民辦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42:15
[3]張蘭.校企協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