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花
作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顆愛心。你愛學生,學生才能愛你,你的教育他才愿意接受。沒有愛就沒有真誠,沒有愛學生就很難接近班主任。教師的愛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這是一種天性和修養的結晶,它是道德與人格的有機統一。
首先,我們要給那“特困戶”以細膩的愛。因為“特困戶”往往是由于環境或教育不當造成的,他們心理上受到過或多或少的傷害,因此,他們情感上有些障礙。班主任只有通過和他們談心交流逐步去引導他們,以耐心的教誨去感化他們。在學習上,先指導糾正書寫基本功,再逐步到知識與技能。面對這些學生,班主任應當予以細致的愛讓他們逐步從心靈上接受你,從而聽取你的教導,取得學習的進步。其次,要給“優生”以完整的愛。因為“優生”們平時學習態度端正、紀律好,上進心、組織能力強,所以班主任往往忽略了他們。但這些學生的心胸可能不寬廣,接受挫折能力差,班主任應當從愛心出發,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正確認識自己,以提高他們的意志力。
班主任經常被喻為一盞指路的明燈。作為燈只有自身發亮,才能照亮別人,所以班主任自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班集體都應該有自己的《班規》,但這個《班規》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規章制度”——只約束學生,不約束老師。它應該是班主任老師和班級成員共同討論通過、共同遵守的“法則”。因此,執行之時,全體師生要一律平等,如果學生隨便發脾氣,不講衛生罰掃一天地,那么老師也應如此。如果老師長期以身作則地遵守《班規》,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另外,班主任老師還得做到言而有信,別食言即在學生中宣布了事情,就必須盡力做好,不管是對學生的獎勵還是批評教育,一旦食言,就會逐漸失去你在學生中的威信。尤其是在小學生心目中,班主任就是學生的榜樣,是樹立在學生心中的一面旗幟,所以班主任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現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最近影響。
班主任首先要以一顆童心去欣賞孩子“創造”,因為每一個孩子,無論是聽話的還是調皮的,他的內心都有獲得他人認可的強烈愿望,尤其是重視老師對他的評價,因此他們的行為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其出發點往往是好的,只是孩子要么因為能力欠缺,要么是因為玩性太重,經常弄巧成拙,把好事變成了壞事,處理這類問題的時候,如果教師只重結果,那么就會讓一部分孩子不再參與創新。
其次,多給學生一些鼓勵,一些支持,對學生的正確的行為或好的成績表示贊許。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奇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因為好奇,學生有了創新的愿望,努力去揭開事物的神秘面紗,這種欲望就是求知行為在孩子心靈中點燃的思維火花,是最為可貴的創新性心理品質之一,每一個成才的人,必須保持這顆好奇的童心,班主任對教學中學生好奇的表現應給予肯定。比如:對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精神,應加以愛護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位的,既需班主任的主導,又需學生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無時無刻喚醒孩子們創新的靈感。
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決定著他對社會貢獻大小的重要因素。任何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在關鍵時刻,不是比技術,而是比他們的心理素質。可見,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要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作為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同時,班主任還要使教育管理多樣化,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去尋找、探索、體驗、分享。
要搞好班級的人際關系,班主任首先是處理好師生關系,它要求班主任對學生既要關心,又要有耐心,善于觀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其次要組織一些內容充實的班級活動,使每一位學生都有集體的意識,并且努力培養在群體條件下個體發展的能力;再次,對待孩子的錯誤要寬容。孩子如果不犯錯誤那就不叫孩子,犯錯誤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要時時想到我們的學生是孩子,是成長中的孩子,是成長中有個性的孩子。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駐扎在孩子們的心里,成為他們最信賴的人。
[1].論“班主任制”[D].趙靜.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