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義 柴世華
總所周知,語文教材中本身就蘊含著許多關于情感的題材,甚至可以說語文本身就是情感的傳遞者,只要我們用心感受,從語文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古詩詞都可以讀到情感,因為文本的創作來源之一就是作者的情感,作者通過文字的形式來繼承和傳遞情感。因此,筆者認為,深度剖析語文教材,結合有效方法,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情感是我們當前語文教育的重點。
就小學語文教學本身而言,情感教育的實施,具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遵循,我們可以對課本當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地挖掘,由此來形成內心的共鳴。
比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教學目標不只是讓學生認識字詞,熟讀課文,我們還要求學生在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深刻感情,正是這種感情的朗讀,文本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偉大,父與子感情的不一般。通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深深的體會到美國社會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包辦、溺愛,也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孩子的勇敢、正義、助人,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在危難之時我們應該怎么做。由本篇課文擴展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發生的小故事,這就是人生觀的體現,是對學生人生觀的教育。一曲《愛的奉獻》將小愛延伸到整個社會,真正地引導學生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v觀整篇文章教學體現了語文教學與學生情感培養的有機結合。
首先應該尊重學生。事實證明,學生在和諧的環境與氛圍中學習,受到別人的尊重,必將學會尊重別人。
其次是關愛。這是教育的溫馨與人性化所在。老師對學生關愛,是學生享受的來自血緣關系以外的第一縷溫情,是學生走上社會前懂得關心幫助的最初起源。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首先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對學生的關愛,互相交流是很重要的。
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有很多方法,可以根據語文教材中的情節虛擬各種情境。如突發事件事故中,人與人之間會發生怎樣感人的故事,使學生從中得到啟迪;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或讓學生觀看影片,以強化某種有益的情感;可以讓學生直接走入社會,走入大自然,體驗生命與世界的美好,獲取直面挫折、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力量。
當然,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通過分角色朗讀、演講、分組答題和競賽、舞臺劇等多種形式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營造良好的文學氛圍。在良性的師生互動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觀察和思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在趣味盎然、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感受語文知識的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和人生閱歷,感受作者的情緒起伏和思維波瀾,加深對文章情感脈絡的把握。
生活處處有情感,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我們不知能拘泥于課堂教學,社會生活更是豐富多彩。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運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情感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課堂上課外延伸這一環節進行教育,我們還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走進實際生活。平時的節假日、雙休日特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如中秋節、春節,重陽節、清明節這些團圓的日子讓學生體驗與親人團聚時的情感;在特定的場景中體驗歡笑與快樂,悲傷與感動的情感,學生身臨其境時就會產生情感體驗,就更能理解和感悟文章中相似的感情教育,化為對課文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作為語文教師,教書育人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價值觀教育,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一代代新人。因此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言語、表情、動作等傳遞給學生,搭起感情的橋梁,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他們對知識的不斷探求,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語文教學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