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潔
“互聯網+”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出后,便成為關注的焦點[1]。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進步的同時,使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受到極大的沖擊與挑戰。高校大學生是網絡的主力軍,互聯網幾乎占據著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高校不得不開始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網絡環境的重要性。面對網絡環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協同“互聯網+”的科技優勢,不斷地創新與完善。
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等技術的發展,正深刻地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貌,從“互聯網+”的視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應當看到網絡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多層次的影響[2]。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重客體,輕主體。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教材、教材內容、教學手段、考察形式都過于簡單化,且往往流于形式。學生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習無法深入本質,浮于表面,更加不可能講自己學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而“互聯網+”的巨大沖擊,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擺脫單一化、片面化的特點,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網絡化特點。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顯性與隱性結合的特點。除了高校思政教師的顯性授課之外,大學生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媒介接觸到各種信息,這類信息隱性的作用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打破了固有的單一教育方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十分明顯的等級制。追溯我國歷史不難發現,自古代時期,我國便注重對國民的思想控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思想深入人心。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師生間顯著的等級制的存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的將教師視為教學的核心,忽視學生作為主體的能動性,讓學生只能接受教師所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從而失去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活躍性。“互聯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關系轉位的一個重要契機。互聯網的具有強大的連接功能,從而實現知識的共享。學生可以依靠互聯網從各種渠道獲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不再只是依靠老師的傳授,在這種信息共享的網絡環境下,教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不僅不再具有絕對優勢。“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不再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作為學生獲得知識的引路人。教師與學生主客體關系的改變,是“互聯網+”帶來的機遇之一。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學生進行特定的思想政治思想的灌輸和干預,以便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意識的效果。而“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更加優化完善。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帶來不僅僅是照本宣科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教導學生理性的思維方式,在信息量繁雜的網絡世界,學生們如何對社會事件進行客觀理性的判斷,如何以積極正面的政治思維去看待國際事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的內化表現。
“互聯網+”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具有顯著效果。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態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同時還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媒體客戶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普及,打破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教育,轉變為全覆蓋模式下的大范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教學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互聯網+”為基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轉變,同時也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沖突。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老教師,對互聯網技術教學有所畏懼,難以較好地適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就是高校大學生對于互聯網的駕輕就熟。這種沖突導致師生在網絡教學中存在一定的主客體角色失調。教師所教授的教育內容,學生可以從網絡上進行搜索和掌握,而學生通過網絡世界遇見的困惑,教師往往無法及時有效的給予解答和幫助[3]。這種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失調是“互聯網+”背景下無法逃避的挑戰。
單純講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往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已經有所完善,但是仍然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挑戰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真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從理論進入學生的實踐生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互聯網+”背景下,以社會需要為基礎,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十分復雜,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都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艱巨考驗。“網絡虛實二重性理論”表明,網絡世界的本質是現實中的人和社會的延伸,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已經真實地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4]。網絡環境信息量龐大,信息內容良莠不齊,其帶來的多元化的價值觀,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而“互聯網+”趨勢已經表明,阻止信息的傳播在如今的時代已經是行不通的,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分辨網絡信息,避免負面信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產生誤導,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重大挑戰之一。大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分辨網絡環境所帶來的負面信息,受到負面信息的干擾和污染,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則會帶來不利影響。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已經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有所進步,大多數高校都已經建立官網,可是官網的構成往往還是簡介多、知識少,并且高校官網更多的是對學校的文化歷史的宣傳,而不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意識的傳播。由此可見,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需要優化,不僅要通過全覆蓋式的媒體客戶端形式,同時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特色網站,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服務型、創新性、時代性[5]。
話語體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關鍵載體。與時俱進的話語體系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正視所存在的話語內容“曲高和寡”、話語方式“自言自語”、話語關系“話不投機”、話語場域“人去樓空”等問題,主動加快話語體系轉換,從“理論話語”轉向“大眾話語”;從“書本話語”轉向“生活話語”;從“口號話語”轉向“故事話語”;從“單邊話語”轉向“交互話語”,建設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場域特征和“95后”“00后”大學生特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6]。其次,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有,高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不夠。雖然有些大學生在網絡上了解國家情況、學習社會知識,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培養了品德,但也有一些學生在網絡的世界里只是為了滿足獵奇心理,關注一些非主流信息,對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卻沒有興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轉換,有助于增加思想教育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興趣。
互聯網的發展,正深刻地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面貌,從“互聯網+”的視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協同“互聯網+”的網絡優勢,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