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燕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賓王小學銀苑校區,浙江 義烏 322000)
引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改革的具體要求之一。它就是指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去傳授知識。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情況,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種生活教學的思想越來越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主要就生活教學思想下的數學探究進行論述和淺析。
數學是一門對學生們的抽象思維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很多小學生對數學都有不同程度的畏懼心理,因此在進行每一個新的數學知識的講解時,教師要在一開始就消除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感。顯然按照傳統的生硬引入和強行灌輸方式是行不通的,用生活化的實例來引入課堂數學知識才是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教學計算四邊形的面積時,老師們可以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景來引入,老師們可以提問學生“現在我們每一個人要給自己的桌面貼上你們喜歡的貼畫,你們知道該買多少貼畫嗎?如果要給你們的本子貼的話又該買多大的呢?桌面和本子的大小是一樣的嗎?它們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等問題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們沒有接觸過四邊形面積計算自然會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遇到阻礙,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們去閱讀數學教材,教給學生們四邊形面積的概念和算法,讓學生們在各種生活實際情況中運用這些知識。
數學課堂若只是講解數學理論知識和習題講解等這些單調、枯燥、乏味內容的堆積,小學生們必然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教師們要重視課堂互動的環節,把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和課堂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安排生活化的課堂互動,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互動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比如:在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加減法教學時,教師們可以在講解完教材內容后,安排模擬商店的課堂互動,讓學生們扮演商店的主人去收錢、找零、記賬。這樣的課題互動既可以活躍氣氛又可以強化學生加減法運算能力。再比如:在教學數數內容后,教師可以帶領著班級同學圍繞校園走一圈,讓學生們去數自己的步數,這種互動活動既能夠鍛煉身體和了解校園,又能夠提升他們數數的能力。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要想學好數學課下的習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小學生們大多貪玩散漫沒有自律能力,再加上很多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是需要反復計算又死板的題目,學生們提不起興趣便敷衍了事,課下作業大多流于形式根本沒有實效。因此,教師們設計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業,以學生生活中的事和人為對象來設計一些家庭作業,用學生們熟悉的事物來引發學生們的共鳴是非常有意義的。
比如:教師們可以在教學分類相關內容后,讓學生們整理自己的文具盒、課桌、書包、房間等,讓他們在具體的實踐中去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分類以及分類的方法。再比如:在學完數學統計相關內容后,教師們可以給學生布置統計自己家里面上個月的用水、用電、生活消費等內容,自由設計統計圖并提出自己對這些家庭消費的建議。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們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客觀的,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和樹立自信。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們在進行評價操作時要多從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例出發,不僅要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成績還要關注他們在生活化數學實踐活動中的情感與態度。比如,對于那些能夠很好的幫助家長采購的學生要表揚,對于能夠根據公式計算出自己的鞋碼的同學要鼓勵等等。
總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經驗就是數學學習的“活水”,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模型來解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堅持生活教學思想,要注意生活化地引入教學內容、生活化地開展課堂互動、生活化地設計作業、生活化地進行教學評價。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得學生在獲得對數學基礎知識理解的同時,還能夠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生活教學的思想應該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