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建仁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漫水灘鄉漫水灘學區,甘肅 白銀 730400)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小學生們的核心素養,是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注重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關注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三個方面著手進行,以下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別進行介紹。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從而實現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的進行板書教學,不僅很難實現學生課外閱讀經驗的提高,還限制了小學中年級學生課外經驗的積累。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結合學生們的交流,實現他們閱讀交流的積累。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老北京的春節》一課時,在將這篇文章講解完以后,我組織學生去圖書館,并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我們國家有什么節日?過節時我們的服飾、飲食等有哪些民俗習慣。”隨著我的講解,學生們迅速開始查閱關于我國過節的一些民俗習慣。很快,小張就查閱到了我布置的問題,他說:我國有中秋節,在中秋節當天,在外打工的人們都會結伴回家,中秋節當天人們會和家人“吃團圓飯”、“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小張說完,學生們紛紛問小張那本書上詳細講解了中秋節。因此,通過課堂上學生對閱讀課外內容的介紹,增加了學生課外閱讀量。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還實現了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
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是對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應關注學生對文字的使用情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室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簡單的短文寫作,在具體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語文核心素養的滲透。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奶奶最喜歡的玲兒》完成后,我向學生拋出了這樣一個話題,如:“同學們,你們平時和奶奶在一起嗎?你們知道你們的奶奶最喜歡什么東西嗎?”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看到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共鳴,我說:“看來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奶奶喜歡什么東西是吧。”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是的。”接著,我說:“現在你們把自己奶奶喜歡的東西用寫作的方式寫下來吧。”隨著我的講解,學生們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寫下自己奶奶喜歡的東西。有的學生寫到:我的奶奶非常喜歡我,她的手像大樹的皮一樣粗糙。但是她喜歡養花,把我家的“陽臺上”、“茶幾上”、“衛生間”都擺滿樂各式各樣的花,有“綠蘿”、“月季花”、“仙人掌”等等。奶奶把花養的很好,經常給花“施肥”、“澆水”。天氣好的時候奶奶就讓所有的花兒都曬曬太陽,奶奶就是這樣喜歡花草。還有的學生寫到:“我奶奶非常喜歡養貓,她養的貓兒叫‘貝貝’。”每次我去奶奶家,就能看見奶奶在幫“貝貝”打理毛發或者給它洗澡。
在這段短文中,學生們將“粗糙”、“各式各樣”、“洗澡”等詞進行有效地使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文章感情的深度理解,同時還可以實現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
基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教學要“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為將來其他學科的掌握做好充足的準備。
例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學中,我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聽寫。我將本節課中的重點詞進行篩選,選出其中的“靦腆、自豪、歧途”對學生進行考查。之后,我選出兩名學生對文中母親的語言進行閱讀,并鼓勵學生加入適當的情感。之后組織學生對自身體會進行講解。我組織學生對課文中的詞進行考查以及對課文的朗讀,讓學生親身體會其間的情感態度。通過學生對課文的實際感受,進而實現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良好養成。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構建學生核心素養,就需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及時關注學生的個體知識建構與運用,開展語文情景與實踐活動,在動態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關鍵是養成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并能體會語文的情感態度和價值理念,從而促進學生未來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