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菊
(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三湖管理區三湖中學,湖北 荊州434108)
數學的本質其實是一門應用學科,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應只是一味灌輸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而應讓學生借助數學知識和課本內容,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情境實現良性契合,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由于其理論性和固定性過強,很容易讓學生在習題和訓練中產生強烈的無力感、厭倦感和恐懼感。只有跳出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圈,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融合起來,才能激起學生共鳴,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提升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中,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建立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這門學科,不僅需要硬性知識和理論技巧的運用和支撐,同時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運用能力和創新拓展思維。以往的數學教學模式,停留在顯性知識的傳輸,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調動學生創新意識和運用能力的開發。局限于數學教學體例范圍,便無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質疑精神,也無法提升學生的創新運用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課堂教學的重心逐漸從教師轉入學生。以學生為本,在提升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是良好數學課堂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應創設出符合生活實際、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停留于教材的數學教學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新形勢下數學教學實際的需求。
例如,在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從教材知識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舉出引導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案例,提升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講解“認識幾何圖形”章節知識時,可以先創設一個生活情境,拋出幾個與學生實際貼合的例子:“同學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常見的幾何圖形有哪些”“這些圖形與身邊的物品的共同點都有哪些”......通過問題的創建,可以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將課堂與生活巧妙融合起來。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從數學教材走入現實世界,運用理論技巧和數學規律,并結合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回答和解決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盡可能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課堂知識,積極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和運用能力,并讓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習數學的自信,感知數學學科的魅力。
例如,在進行“統計”相關知識的教學時,除了硬性的基本知識傳授,更應跳出機械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參與到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統計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本校學生為統計樣本,讓學生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統計圖,從而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素質。
小學數學具有綜合性與抽象性兼具的特點,不僅考察理論知識的應用,同時也需要教師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教師應該注重對數學知識的課后和課外延伸,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外在理論知識的真正內化。因此,教師應設計生活化強的課外練習和實踐操作作業,讓學生參與到課外實踐中。
例如,在完成“圓柱與圓錐”內容教學后,教師應布置一定的趣味性課外作業,讓學生參與到動手操作中。教師可以吩咐學生在回家之后,留心和觀察家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并運用有效的工具測量其面積和體積。通過這種課外作業,不僅能直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將理論化的數學知識課堂向生活化教學方向轉變。有效的生活化數學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并提升數學綜合素質。以上,便是本文對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這一命題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