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平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中學,安徽 馬鞍山 238100)
隨著課改的全面鋪開,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教師必須思考如何落實課標的教學理念,充分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現在的語法教學大有難登大雅之堂的趨勢,語法真的需要淡化嗎?在新課標下,我們將怎樣進行語法教學呢?本文將針對該問題,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這一現代教學理念(美國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探討新課標下語法教學的有效方法。
凡是談起“英語教學”,必談“交際能力的培養”。“英語語法”似乎成了談論英語教學時的一大忌諱,好像誰提及“英語語法”,誰就不重視教育教學改革,不注重素質教育和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可我們一定要弄清中學英語教學的實際語境的特點:
1.多數英語老師并非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教師而是講漢語的教師。
2.課下(甚至課堂上部分)師生間的對話都是用漢語進行的。
3.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而使學生很難學會地道的表達方法。
4.學生很少有機會與西方英語國家的人交談。
高中時期語法項目繁多,怎樣向學生有效地傳授這些語法知識呢?筆者根據自己近年來的摸索和實踐,談一下自己的五點做法僅供參考。
即先讓學生接觸具體的語言現象,然后觀察,分析,對比,在教師指導下找出規律,然后在進行反復操練。這樣加深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生情態動詞結構 could have done 時,可先在黑板上或屏幕上給出例句:I saw Helen working at the office last night.接著啟發學生:Could Helen have stayed at home last night? 學生:No.She couldn’t have stayed at home last night.學生會立刻理解,"could have done"的含義。此時最好不要急于告訴學生這是什么語法現象,應該給出更多例句,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以in pairs 或 in groups 的形式討論,最后根據原句改寫成對話形式。
學生在語法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一種“越學越糊涂”的感覺。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類似的語法現象進行分析,對比,找出關鍵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1.英語語法之間的對比。教師應幫助學生找出語法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a.This is the reason_______________he was late.( why)
b.This is the reason_______________may explain his coming late.(that/which)
c.This is the reason_______________he explained to us at the meeting.(that/which)
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出上述三個句子的不同之處。學生會發現句a中,定語從句缺少的是狀語,for the reason充當原因狀語才使句子完整。句b中,定語從句中explain后有賓語,缺少的是主語,先行詞代替 the reasons作may explain的主語。在句c中,explain是及物動詞,后面缺賓語。經過這樣比較,得出結論:選擇關系副詞還是關系代詞,主要看定語從句中缺少什么成分,如果缺少主語或賓語,就用關系代詞,如果缺少狀語,就用關系代詞。
比如在表示“有……人做某事”時,有時受漢語思維的影響,運用時會出現一個句子中有兩個謂語動詞的情況。學生會把“有許多人觀看了這場球賽”錯譯成“There are many people watched the match.”(應將watched改為watching)同樣的,學生也會常使用這樣的句子“There is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this afternoon.”,早把there be 句型拋到九霄云外了(應改have為be)。教師應提醒學生比較中英文不同的表達和特點,這樣能有效地減少Chinglish的出現。
即教師找一些含語法現象的歌曲讓學生先聽,再填設置好的空格。比如,在教讓步狀語從句時,請同學們聽《Right here waiting》,并填空……
然后請同學注意單詞wherever, whatever并引申出whichever, whoever, whomever等,當他們引導讓步狀語從句時,可以和結構No matter …替換。
在強調現在完成時和過去時態的區別時,我給學生們舉出這樣一個例子:I can’t enter my office now.Because I have lost my key.告訴學生:如果我用了I lost my key, 只表示過去發生了某件事情,和現在沒有聯系,也許現在已經找到了丟失的鑰匙。最后可以再舉一些例子,通過反復練習,學生對此會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
即教師應利用真實的環境或設置模擬情景進行語法教學。其中包括利用實物、真實的語境、狀態語言、非語言手段及多媒體手段,使語法教學更加形象化、直觀化、真實化和趣味化。可利用圖片實現語法情景化。比如我們學生很難理解seat和sit的區別。我就叫學生起來回答該問題,他說不出來,我就說“you are seated!”,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再說“You sit down!”大家就理會了兩句意思一樣,并將這兩句在黑板上板書。然后我抽出講臺下面的椅子,邊坐在椅子上邊說“ Now I seat myself on the chair.”由此得出seat是及物動詞。緊接著給大家做一選擇:Inside the house ______ an old man. A.sit B.seated C.was seated,學生稍加思索就選出正確答案C了,只不過這個句子是倒裝句而已。通過這幾種情景活動,可把抽象的語法知識具體化,降低了難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總之,學習英語是為了運用,運用就需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所以,新形勢下的高中英語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然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無論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都應注重“精講多練,以練為主,注重運用”。 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熱情,才能增強自信,體驗進步和成功的快樂,也使語法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才會更扎實和鞏固,才會具有更高的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