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勤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是我國塑造全球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標志著中國的崛起。“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在于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發展沿線國家的經濟,然而由于其橫貫亞歐大陸,覆蓋面積大,涉及范圍廣,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不同,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了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將從海絲文化的遺物——僑批來探析其對當今“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
僑批的問世,源于海外移民,故有僑才有批。閩南沿海一帶最初的海外移民源于公元7世紀的唐代,泉州港的興起使閩南海商涉足于南洋地區。南宋以后,由于航海業與貿易的發展,中國與南洋地區交往更加密切。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交流,海外移民增多。清初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抑制了海外交流與移民。最后光緒廢除海禁政策,并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東南亞國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而福建沿海一帶的人由于地理優勢紛紛外出謀生,他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或個人將銀信合一的家書暨匯款匯寄至國內,于是僑批應運而生。
僑批(在福建方言或潮汕話將“信”讀作“批”)俗稱“番批”、“銀信”,其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僑批作為閩南一帶的經濟文化產物,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僑批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比較系統地反映出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因此對歷史也有許多貢獻,如贍養眾多的僑胞親屬,維系僑胞與家鄉親人的感情,促進僑鄉的經濟發展與繁榮,推動華僑社會的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的首次提及是在2013年9月哈薩克斯坦,習近平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提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印尼時表明“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1]“一帶一路”的提出拉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序幕,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因而在當今國際形勢的驅動下,從僑批所蘊含的文化對當時社會影響看如今“一帶一路”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僑批是海外僑胞們與家鄉眷屬共同形成的集體記憶,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如今我們可以閱讀批信的內容來探析僑批所包含的文化內涵。
“百善孝為先”的家風文化。孝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家風體系的核心內容。”如《論語.里仁》所言“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外出謀生的僑胞,生存環境惡劣,但是他們依然將盡孝作為自己的天職,在海外日夜勞作,克勤克儉,節衣縮食,然后千方百計地將賺來的銀錢寄回家中贍養父母。坊間流傳“銀錢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與妻房”。
在王煒中《潮汕僑批論稿》一書中,據統計,截至新中國成立前,潮汕地區民眾靠海外僑胞寄回批款為生的占總人口的40%—50%,有些鄉村則占總人口的70%—80%。如按僑胞居住國統計,一年從泰國匯入的批款為4000萬元左右,從新加坡匯入的批款約為3000萬元,從印度尼西亞匯入的批款也在200萬元上下。[2]這些銀錢除用于贍養父母外,還用于償還債務,祭祀祖先、購置物業等。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海外僑胞對家鄉眷屬的孝道仁愛之心。
批信中處處潛藏著善事父母的孝文化。如久居泰國打拼陳鴻程的家信“慈親大人尊前敬啟者,今天由朱錦渠郵信內云及,母于上月底不幸跌傷,勢頗嚴重,恕兒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實深遺憾。傷勢如何,祈續告知,茲付港銀五百元,為大人留身邊零用。兒陳鴻程農歷五月初一日。”[3]批信中陳鴻程尊稱母親為慈親大人,用“尊前敬啟者”表示對母親的敬意,這是對母親精神層面的孝道。之后陳鴻程又兩次寄回港幣四百元,供母親治傷,即便他“不知將來何日變作難民,恕難預料”。[4]再如僑胞陳應傳在家書中寫道“奔波十余載,尚赤手空拳,未得酹愿,非傳不知家中之痛苦,奈命生如此,惟有昂首向天嘆息而已。”[5]這些僑批充分體現了海外僑胞對父母的一片孝心,赤子之誠。
“業無信不興”的商號文化。誠信是立業興邦的重要道德基礎,故有“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之說。雖然潮幫僑批業具有明顯的商業性,但海內外的許多潮幫僑批局仍堅持誠信經營,把篤誠守信作為為人處世的天則,把誠信看作是僑批業發展的生命線。
清道光十五年創辦于新加坡的致誠批局,為了保證海外僑胞托寄的僑批萬無一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收發制度。批局準備統一的批封回執,寄批人填寫收批人姓名、地址、批款數額和寄批人的姓名地址,然后由批局編號,查核,印章,送至僑胞的眷屬家里。批局嚴密的寄批制度,誠實篤信的商號文化深得僑胞信賴。
在抗日戰爭時期,僑批局更顯誠信本色。20世紀三十年代末日寇侵占汕頭,內外交通阻斷,僑批處于停滯狀態。四十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和南洋群島相繼淪陷,海外僑胞寄回家鄉的僑批完全中斷。但是僑批局沒有歇業,而是另辟蹊徑,幫助海內外僑胞度過困難關頭。正是由于恪守誠信的原則,潮汕僑批業才能深受海內外鄉親的信賴,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一個半世紀之久。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雖以貿易發展為主要對象,但其不僅實現了物資的互惠互利,更促進了各國人員文化思想技藝的交流與融合,故被稱為“和平之路、友好之路、合作之路”。而“當今的‘一帶一路’是東西方文明為擴大互利發展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有計劃的區域合作,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繼承、創新和發展。”[6]僑批作為海絲文化的遺物,見證了當年本國及東南亞各國的生活經濟狀況與文化交流,大大豐富和構筑了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文化底蘊。“理解對于科學、知識、藝術乃至宗教等都是至關重要的。”[7]對僑批的研究,則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一帶一路”的理念。對當今“一帶一路”的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曾經的海外僑胞在外謀生時刻銘記“銀錢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與妻房”,他們掙得多余銀錢后用來興辦教育事業,投資興業,促進家鄉經濟繁榮。從大量僑批中可得知家風文化對于他們的深遠影響。愛家更愛國的家風文化使其對國家有一種歸屬感,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僑胞籌集資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經濟基礎。因而在當今我國正處在這種新的國際形勢下,企業對外走出去是更應該銘記這種家風文化,這也應當是一種企業文化,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前提,不得做出有損國家形象的事情。
從社會環境的角度看,穩定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例如,研究顯示“東部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強”[8]。僑批在抗戰前期一直都正常運作,很少發生批款丟失,無法送達的情況。但是20世紀30年代末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干擾導致僑批寄送受阻,僑鄉僑眷生活受挫。可見,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的良好環境對于地區乃至國家發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潮汕僑批業在不同環境下的曲折發展歷程對于營造現代良好發展模式和社會環境具有借鑒價值。因而在當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必不可少,國家社會的穩定和諧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是社會繁榮的基礎。
堅持誠信合作的價值觀。“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自古以來,信用是個人及國家立身之本。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惠及周邊許多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涉及市場、國家、社會三個層面,而相關主體能否信守承諾是工作開展的關鍵,因而信用體系的建設便顯得十分重要。僑批業“以信為本”的信用制度對當下國家走出去具有借鑒意義。在僑批遞送的金融活動中處處滲透的信用精神是誠信體系建設的要求,通過學習潮汕僑批蘊含的誠信精神,對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誠信中國具有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結語:“一帶一路”視域下的僑批文化探析,不同于以往的僑批文化研究,不僅局限于僑批內涵上的分析,而是旨在把僑批作為海絲文化來探析其對當今“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及作用,并以此為契機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