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佩好
1928年建校以降,作為從未中斷發展的鄉村師范學校,我校始終踐行陶行知先生的師范教育思想,恪守“弦歌四起,樹鄉村文化之基;耕讀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的校訓,高舉學陶師陶的大旗,形成了“學陶、研陶、師陶”的辦學特色和優良傳統。那么,新時期高等師范學校學生學陶師陶活動如何開展呢?本文擬就此問題談三點看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浩如煙海,內涵豐富,涉及教育的各個領域,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不可能涉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所有內容。如何從陶行知先生浩瀚的思想寶庫中選取有效的學習內容,即師范院校的學生學陶活動應從哪方面入手?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首要問題。
我們認為師范院校學生學陶首先要體現師范性。
首先,考慮培養目標的要求,根據學生實際,選取與基礎教育息息相關的教育理論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重在培養學生科學、先進的教育觀念。其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為核心的鄉村教育思想。做到從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與學生,以及德育思想等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學習。其次,引導學生學習陶行知先生萬世景仰的高尚人格,培養學生高尚的師德修養。陶行知先生作為中國教育的“一代巨人”、“萬世師表”恰恰是師范生的楷模。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許多教師失去了方向,師德滑坡、教育失范。因此,高師院校開展學陶師陶活動,重在培養學生高尚的師德修養、師陶行知先生的為師之道。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簡而言之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陶先生看來,舊的傳統教育不教學生動手、用腦,消滅了孩子的生活力,“生活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它教人生活,教人做人,它培養孩子的生活力。生活力提高了,就能獨立生活。那么什么是生活力呢?在陶先生看來,所謂生活力就是指獨立生活的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以及改造自然與社會的能力等。可以從四個維度來培養提升學生的生活力,這就是他在創辦曉莊學校時提出如下培養目標“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
筆者以為陶先生的這些精神、甚至這些表述至今不僅沒有“out”,反而更“in”。我們知道,教育的本義是最大限度地發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康、合理的發展,使每個人不斷得到完善,從而享有幸福的人生。因此,學生的任務應當是學會生活,領悟人生,從而盡量地擴展自己生命的長度與寬度。在陶先生提出培養生活力主張的70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它提出了“教育的四個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所謂教育的四大支柱都和生活緊密相連,“學會認知”主要的不在于掌握現成的知識,而是要學會探索未知世界,包括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因而它離不開生活; 至于“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那更是與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可以說,有關“教育的四個支柱”就是現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論”。因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生活力”應成為高師學生學陶的基本理念和自覺追求。
陶行知先生說“自治是一種人生的美術,凡美術都有使人欣賞愛慕的能力;那不能使人欣賞的,愛慕的,便不是真美術,也就不是真的學生自治。所以學生自治,必須辦到一個地位,使凡參與和旁觀的人,都覺得它寶貴,都不得不欣賞它,愛慕它。辦到這個地位,才算是高尚的人生美術,才算是真正的學生自治。”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在集體生活中培養學生處群能力,養成合群品質,擺脫“他治”依賴,真正做到“自立、自主、自治”。
故在我們的學陶師陶實踐中,我們大膽地將學陶社團的活動權、決策權、評價權等還給學生。由學生做社團的答理者,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地確立發展目標,安排計劃,選擇方案,開展活動。讓學生在社團社務管理中學會勇敢地面對困難,合理地解決問題,從稚嫩到老練,從被動到主動,逐漸自如地承擔相關責任和義務。管理自主外,還讓學陶活動自主。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的組織實施,均讓位給學生,放權給學生。實踐下來,學生是完全禁得起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