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平 李 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1]根據“原理”課的特點,為更好地宣講18大精神,讓高校青年學生真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傳道授業解惑,讓學生掌握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注重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要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和方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前提。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十三多億人口的大國,必須有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精神支柱,否則無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和各階級階層的團結與凝聚。經過幾十年的學習、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已經深入黨心、民心,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建構共同理想和道德規范的理論基礎。如果在全社會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搞所謂的指導思想“多元化”,那么,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將無從談起,甚至會導致思想混亂、信念動搖和道德失范的惡果。肖前先生等就指出:“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爭得或保持它在政治上的統治,就無法保障其在經濟上的權益。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都不能不關心政治,發揮其為一定階級的經濟利益服務的作用。在還存在著階級的社會中,政治思想始終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靈魂。”[2]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正確地表達了政治思想所應有的核心地位。
第二,根據原理”的特點,應從整體性視角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體系的設計中力圖打破傳統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板塊教學模式,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同時,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分為“基礎”、“綱要”、“概論”和“原理”課程。但這四門課程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統一的,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都是對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比如:“基礎”課,主要是從個人的道德修養方面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側重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層次方面。“綱要”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側重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次方面。“概論”主要是從社會主義社會的角度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側重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層次方面。而“原理”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次都關聯。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8個字從國家、社會、公民這三個層次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國家、社會、公民這三個層次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沒有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沒有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且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含義以及三個層面的辯證關系理解透徹,才能更好地把它的精神實質有機地融匯到教材中,也才能將教學講的精彩、透徹,讓學生感覺入情入理,以達到真正進大腦、入人心。
外化于形,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同時也是檢驗“講”的效果怎么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核心觀點,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和核心觀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培育而且重在踐行,培育是手段,踐行才是目的。
地方高校,開展好“原理”課程實踐教學,應充分利用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的比較優勢,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原理”課程實踐教學。湖南文理學院地處湖南省常德市,在常德的近現代歷史中,具有十分豐富的紅色化資源。我們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常德抗日英雄紀念碑,組織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如“喋血孤城”、“辛亥元勛蔣翊武”、“常德保衛戰”等。通過學生的現場觀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撰寫觀后感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主義精神教育,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5]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節,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比如,利于課余時間組織“師生座談會”,探討世界觀、人生價值、價值觀;社會理想、個人成長等方面。引導學生組建和參加各種社團組織,定期開展學術活動,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擇業觀、戀愛觀,大大曾強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感。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地方高校開展“原理”課實踐教學,應充分利用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深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程的實踐教學。在常德的近現代歷史中,具有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利用地處常德市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以考察和研究近現代常德市地域歷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題的實踐教學中,讓大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實現了實踐教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可親、可感和可信”。
無論是課堂教學也好,還是組織學生實踐活動也好,主體都是教師。學生處于被動的角色。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調研,把主動權給學生,才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教育的效果。我們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在四門思政課中都組織了學生實活動,讓學生自己去參觀考察城鎮、農村,工廠、礦區。為了讓學生親身體會社會發展情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風范。我們馬克思主義學院先后組織師生多次實踐教學活動。去常德的石門縣城鎮、鄉村參觀、調研、考察。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石門縣的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情況,從而對學本上的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組織師生去常德漢壽的賀家山原種場實地考察實習。賀家山原種場是湖南省最大的原種單位,學生通過參觀、學習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了更深的理解。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大都成了學生撰寫實踐報告的素材和第一手資料。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雙重任務和使命。在培育中踐行,在踐行中培育。只有參加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對價值觀有更切身的體驗,并進一步加深社會主義核心及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形成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內化與外化的過程。內化與外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雙重旨歸。當然,內化與外化既對立又統一的,是論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