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麗
隨著數字化、互聯化、云端等網絡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互聯網+”漸漸形成,它的成長與成熟對傳統的圖書館帶去一定的沖擊,怎樣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進一步的開拓社區圖書館,讓居民充分利用圖書館,為社區圖書館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社區圖書館作為公共圖書館的補充形式,它與互聯網的結合本質上就是一種智慧城市下的服務創新,是智慧城市給予新一代社區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的新機遇也是新挑戰。
借助“互聯網+”的全新思維與理念,社區圖書館將成為提升信息資源配置能力,加快信息服務效率,增強信息多樣性及趣味性。“互聯網+”也促使各級公共圖書館,各類型圖書館、各渠道資源的協同與共享、開放與融合,特別是智慧城市中智能化服務的體現。
隨著城市的急速發展,社區中的居民類型和居民結構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對于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廣。互聯網+可以幫助社區圖書館豐富文獻類型。不僅僅是紙質文獻,也可以數字化的文獻,或者是便民服務等等。
“互聯網+”可以通過大數據,智慧化服務,共享資源。如此一來,在數量、類型增加的同時,社區圖書館第一時間提供給居民更加實用的資源,更加貼近居民的生活需求。
“互聯網+”幫助社區圖書館改變服務特征,比如電子圖書館可以將信息資源通過電子媒介傳播,方便、快捷的傳遞信息;數字圖書館可以將紙質資源轉化為數字化信息,更安全、更系統的保存文獻及各類資源;虛擬圖書館可以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更有效的共享資源等。
“十三五”規劃必定會大力發展“互聯網+”行動計劃。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對于閱讀的需求量和體驗層次也呈現出高質量以及多樣性,這些都要求社區圖書館也要提高自身服務能力,要求轉型發展,然而現階段的大部分社區圖書館仍然還未意識到其中的挑戰。
雖然大型的公共圖書館已經認知到“互聯網+”的智慧服務,但是對于社區圖書館仍然堅持墨守成規,覺得沒有必要,這種惰性及習慣限制了社區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只有對“互聯網+”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從根本上運用“互聯網+”智慧化服務,完成社區圖書館的轉型發展,提高社區圖書館的服務能力。
相對于“互聯網+”的智慧化服務需求,不僅要求單個社區圖書館內的相關設施符合標準,還要求社區內的其他行業,不同社區圖書館,上一級公共圖書館都具有統一的網絡設施,統一的標準化接口,這也是社區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轉型發展所要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是一個新概念,國家、地方以及行業層面都尚未出臺相關政策,社區圖書館如何與“互聯網+”有效結合尚需探索,還需一些政策的支撐。讓社區圖書館的日常管理服務能在法律法規的監護下完成,確保居民與社區圖書館雙方的利益。
“互聯網+”的起點是連接,連接一切,連接人與人,連接物與物,連接人與物。社區圖書館在“互聯網+”時代下的轉型,自然首先也要連接,連接居民與社區,連接居民與社區公共服務,連接居民與智慧化服務。
1.以社區定位為方向
社區圖書館服務于社區之內,社區管理社區圖書館,社區圖書館的發展方向自然與社區自身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目標緊密結合。社區的居民構成類型、發展歷史、文化背景都是社區文化建設的考慮因素。因此,社區圖書館在決定自身發展方向,以及資源利用的重點時都要有所選擇。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社區文化也在不斷變化,社區圖書館就更需要時時把握新的動態需求,結合可持續發展觀,有效充分的選擇資源、利用資源、發展資源。
2.主動推送服務內容,加強與居民的溝通
“互聯網+”是智慧城市基礎,是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社區圖書館與“互聯網+”融合,建立自己的服務平臺,預測服務方向,收集服務內容,建立新活動、新知識并主動向居民推送,吸引居民到社區圖書館。通過融合服務方式、服務平臺、服務內容、服務關系、服務能力這五大方面形成一個“互聯網+”服務生態圈,運用這種“互聯網+”服務生態圈產生的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的變化、服務資源的利用率、服務方式的合理性,并直觀的反饋給社區圖書館,以及時調整社區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及方向。
1.移動社區圖書館的建立
隨著手機用戶數量的增加,移動閱讀方式成為年輕一代的新寵。因此,手機應當成為社區圖書館與居民之間連接溝通的便利工具之一,使得社區圖書館可以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社區圖書館也可以建設自己的移動圖書館,并且根據自身社區圖書館的特色,有針對性的定制模塊。居民可以通過手機自助借閱書籍,包括圖書與報紙自助借閱,了解社區圖書館的最新新聞資訊。當然如果社區圖書館已經與其他資源融合建立平臺,那么社區圖書館能夠成為居民的“私人”圖書館。
2.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信息服務方式
“互聯網+”平臺的服務整合能力,為讀者提供所需服務具有絕對的優勢。通過現在新興科技的宣傳方式,比如3D展現、在線直播等讓讀者切身體驗知識大講堂、書畫展等。單純的線上或者線下體驗都略顯單薄,筆者認為要居民獲取更多層次的樂趣,應該采取線上吸引居民到社區圖書館參加線下體驗活動。通過新媒體發布各類活動預告、報告及花絮,鼓勵讀者參與其中,吸引讀者到圖書館體驗閱讀的樂趣或者參加圖書館活動,感受知識盛宴。
社區圖書館借閱服務還應向人性化、舒適化方向發展。縱向可以協助大型公共圖書館多方位發展,比如,體驗空間、人文休閑空間,橫向可與其他領域和行業的深度結合。有能力的社區圖書館還可以建立線上選書、線下送書收書的服務,為腿腳不便利的居民送書上門。
對于社區圖書館而言,僅僅只是基礎設施的完善遠遠不能使居民獲得體驗價值。只有從軟件方面,從提升工作人員能力、態度等方面,給予居民更好的體驗,還需增加居民對社區圖書館的粘性,更加愿意到社區圖書館去。
應該將社區圖書館納入到全市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范圍內,參考會計人員的上崗資格認證要求,社區圖書館對應聘人員進行職業能力資格進行考核,在獲得有關上崗資質后,才能聘用,到崗工作。例如,從事圖書館采編工作的人員,要求具有圖書館專業或者行業專業從業資格的資質;從事互聯網方面技術的則需要相應計算機能力教育學歷背景的人員;而一般圖書流通等業務的工作人員,要經過資質考試,或者上崗資質,考慮到經濟投入的壓力,這類工作人員可以降低標準,至少完成崗前培訓。而在“互聯網+”時代的社區圖書館,自然對于圖書館員的網絡技術有更高的要求。
社區居民數量的增多,類型增多,整體素質也在不斷的提高,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能力也要與時俱進,尤其表現在專業能力和業務素質上。管理部門應該考慮到此方面的因素,將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培訓計劃積極規劃并落實到位。比如有政府制定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培訓計劃,利用我國現階段圖書館建設模式,由市、區的公共圖書館進行業務指導,定期舉辦專業培訓班,各個社區圖書館則組織員工輪流參加,或者有一位參加過培訓的員工對自己社區圖書館其他員工進行再培訓。而培訓的內容也不僅限于圖書館類相關的內容,同時還包括計算機網絡應用等多方面,而培訓成績也應納入崗位聘用機制內,促進員工們有動力學習。
在人員管理方面,社區圖書館還可以進一步強化志愿者機制。目前大部分社區圖書館都用一些退休人員充當管理員,并沒有建立志愿者機制,忽略了社會力量的輔助作用。事實上在國外的一些社區圖書館除了必要的管理人員需要專業技術外,大部分都是兼職人員或者志愿者。他們可以是在校大學生,也可以是白領利用空暇時間。志愿者不僅調動居民積極性也可以節省一部分的經費。比如社區圖書館,可以與社區內的中小學結合,開展課外活動、開放學習空間,不要死板的困在書桌的方寸之間。通過志愿者的方式,讓學生們習慣公共圖書館、會用公共圖書館。同時走入社區,學會生活、學會溝通、學會幫助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