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袁 華
我國獄政管理的歷史久遠,但現代意義上的監獄學專業教育卻是比較晚近的事。清末,我國開始通過日本引進西方監獄學,清政府學部于1907 年通令各省政法學堂增設 “監獄學專科”,并特聘日本學者小河滋次郎在京師政法學堂主講監獄學,由此開啟了中國政法高校講授監獄學、研究監獄學的新篇章。
建國后,監獄學學科伴隨著新生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而不斷發展,1984 年教育部將監獄學(勞動改造學)列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學科,1985年西南政法學院設置了勞改管理專業( 1995 年更名為刑事司法專業)。①歐淵華:《監獄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探討》,載《教育評論》2015年第11期。此后國內逐漸建立了一些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勞改管理、獄政管理、刑事執行、司法警務等專業開設培養監獄學專業人才。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監獄學(有些院校也叫刑事執行)專業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形成了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層次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設置并細化凝練了多個專業方向,例如監獄學(社區矯正方向)、監獄學(心理矯治方向)、法學(矯正教育方向)、法學(戒毒工作方向)、法學(社區矯正方向)和社會學(司法社會工作方向)等,為司法實踐部門輸送了大批監獄學專業人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監獄學專業師資隊伍的構成不合理,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極度匱乏。其次,專業課程陳舊,不適應依法治國戰略背景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現代監獄警務模式和運行機制的要求。最后,從專業教育教學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上講,“教師講授—學生靜聽”式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仍是主流,致使監獄學專業教育缺乏活力。以上三種境況不僅直接影響了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監獄學專業內涵發展,而且間接阻礙了國家司法體制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
為了解決以上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緊跟司法改革和依法治國戰略步伐,培養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兼備的監獄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
“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開放、合作辦學的思路,也彰顯了復合型監獄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上海政法學院監獄學理論研究專家王志亮教授認為,監獄學研究對象的“刑事性”或“刑罰執行性”的根本性質,決定了監獄學研究的所有對象內容都以“刑罰執行”為核心而展開。監獄學的定性當屬于刑罰執行學范疇。①王志亮:《刑法學專業監獄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以上海政法學院為例》,載《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監獄學的這一學科定位說明監獄學專業教育不僅具備刑事法學的理論性特點,而且具備實際應用性的特點。監獄學專業教育中學生專業理論素質的培養是現有院校監獄學專業教師的特長和優勢,而對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則要更多的依托司法實務部門來進行。由此,突破學校的限制,走出人才培養的封閉模式,面向開放的社會,尋求有利于培養和提升監獄學專業學生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司法實務部門合作就成為必然選擇。
“廳校合作”不僅體現了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開放的格局,而且還表現了廳校在各自立場上合作共建的良好愿望。司法廳是省級政府的組成部門,統轄一省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工作,在全省法制宣傳、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監獄管理、戒毒管理、基層人民調解、社區矯正管理、警務培訓、司法鑒定等諸多領域承擔著管理職能。司法廳的業務部門幾乎涉及到了監獄學學科的所有領域,它可以為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定提供符合職業需要的建設性意見,也可以為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實訓平臺和教學資源,還可以直接為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師資支持。“廳校合作”模式不僅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格局,還創造了院校專業教師服務社會的機會。院校有一支專業基礎扎實、并熟悉學科前沿動態的教師隊伍,在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之余可以從學科研究和發展動態等方面為司法廳及各業務部門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幫助。“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學校和社會的真誠溝通與合作,也使得廳校在合作中雙雙受益,實現了合作共贏。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根據專業發展現狀和社會需求制定的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專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的專業教育階段,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是有所區分的。按照一般規律,在專業教育的初級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偏向于技能型專業和人才,而越到專業教育的高級階段(例如研究生教育階段)則人才培養目標越趨向于研究型專業人才。“廳校合作”共建監獄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則折射出司法實務部門和院校對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即為復合型。
“廳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樹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復合型監獄學專業人才。從專業院校的學科優勢來講,就有一批專業理論扎實且擅長監獄學學科研究的教師隊伍,在其影響之下,監獄學專業培養的人才必定理論知識掌握得較為系統、全面和牢靠,理論功底好則是其長處。在“廳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在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引入了司法實踐部門的積極參與和善意幫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被拓寬,培養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同時具備的專業人才。首先培養的監獄學專業人才既要系統全面扎實掌握監獄學領域的理論知識,又要熟練和靈活掌握獄政管理、獄內偵查、罪犯改造、罪犯矯正等具體業務工作的程序和操作規范。其次,要求培養的專業人才既儲備了監獄學及相關知識,建構起了良好的監獄學學科體系,又具備了應用監獄學學科知識去解決獄政管理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實現知識和能力二者的結合,既“懂”還“能”。
模式,是對現實事件的內在機制以及事件之間關系的直觀和簡潔的描述。一般說,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模式作為思想的輔助工具,具有構造功能、解釋功能、啟發功能和預測功能等明顯的優點。①模式,是對現實事件的內在機制以及事件之間關系的直觀和簡潔的描述。一般說,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模式作為思想的輔助工具,具有明顯的優點:首先是模式具有構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統之間的程序及其相互關系,能使我們對某一事物有一個整體的形象和獲得明確的信息。其次是模式具有解釋功能,它能用簡潔的方式提供信息。由于模式能引起我們關注某一過程或系統的核心環節,這又使模式具有啟發功能。再次是模式有可能對事件的過程或者結果進行預測。參見Denis Mc Quail and Sven Windanl,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Longman Inc.NewYork, 1951.轉引自:王端慶:《外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比較和啟示》,載《高等教育研究》1988第3期。“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在廳校合作機制下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內的所有內容及相互關系的直觀描述和簡要概括,是司法廳和院校在合作共建監獄學專業中對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課程結構及教學計劃的確定和相互關系的把握。
協同理論(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Hermann Hake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協同是指復雜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通過相互協調、聯合作用與集體行為, 達到 1+1>2 的效果。②董馨、吳薇、王奕衡:《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7期。協同理論是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突變論等現代科學理論為基礎,并吸取了結構耗散理論的研究成果,采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不同的領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維相空間理論,建立了一整套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案,在微觀到宏觀的過渡上,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③白列湖:《協同論與管理協同理論》,載《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協同理論是近十幾年來獲得發展并被廣泛應用的綜合性學科。協同理論為“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可行性分析依據。哈肯的協同論認為,一個協同系統可以有多個序參量,序參量之間相互競爭、合作。當眾多子系統構成的系統處于無序的初始狀態時,各子系統獨立運動,各行其是,不存在合作關系,不能形成序參量;當外部環境達到一定水平時,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 而當系統運行接近臨界點時,子系統間產生關聯,形成協同關系,促使序參量形成。①李柏洲、董媛媛:《基于協同論的企業原始創新動力系統構建》,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年第1期。“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由政府、司法廳、專業院校、監獄學行業等多子系統相互作用構成的一個系統,各子系統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當外部環境達到一定水平時,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能使系統在臨界點發生質變產生協同效應,使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從混沌中產生某種穩定結構。在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實現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司法廳、院校、監獄學行業也在圍繞整體目標實現而協調、合作、發展,而這種協同合作的作用將超越每一個子系統自身的獨立作用,在協同發展過程中發生質的飛躍,形成拉動效應,從而促使校企合作系統整體效應的最大提升。②肖香龍:《基于協同理論的多元平臺校企協同發展研究》,載《現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1期。
協同理論貫穿廳校合作培養監獄學專業人才的全過程,但因為司法廳和院校的立場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需要從制度層面規范和推動廳校合作發展。廳校協同是手段,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內涵拓展和質量提升是目的。廳校在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活動、人力資源等多方面,實現從溝通到協同,最終實現互惠信息共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和系統的協同匹配,③董馨、吳薇、王奕衡:《基于協同創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載《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7期。達到廳校合作培養監獄學專業人才創新的最終目標。
在幾百年的職業教育探索和實踐中,德國逐漸形成了“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為德國經濟的騰飛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專業人才保障。
在高等教育專家眼里,“德國職業教育體系與其稱它為一種教育制度,不如稱它為一種‘思想’,是一種注重實踐、技能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思想 ”。④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模式的三個層面及其可借鑒的若干經驗》,載《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第1期。與培養探究學術的研究型專業人才的目標不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重視專業技術技能和實踐問題的培養,強調的是面向未來、直通社會生產崗位就業的一種教育理念。在教育機制上,國家通過立法保障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實施。《職業教育法》和《教育法》規定了學校和企業在職業教育中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嚴格遵循立法規定合作開展職業教育。在模式上,德國雙元制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這種課程模式主張通過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編排培養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就業、適應、競爭和發展的能力,既包括在工作中積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包括社會生產生活中需要的獨立、協作、交往、自學等一系列關鍵能力的培養。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論為當前“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效仿原型。在職業教育實踐中,德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雙元制”教育體系: 專業設置以職業分析為導向,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課程設計以職業活動為核心、課程編制以基礎面寬為基點、課程實施以雙元合作為基礎。無論是課程目標制定,還是課程方案設計,教學方法甄選,教學場地選用都體現出強烈的實用性、綜合性、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同時也反映出對職業領域能力和社會生活關鍵能力⑤關鍵能力是指與純粹的專門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無直接關系,超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范疇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具體的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抽象,它強調的是,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有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勞動者不會因為原有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對新的生產過程及工作組織形式不適應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很快地重獲得的職業技能和知識。關鍵能力包含的具體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獨立學習、獨立計劃、獨立實施、獨立控制與評價的能力。參見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模式的三個層面及其可借鑒的若干經驗》,載《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第1期。的雙重關照。司法廳和學校,即為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雙元主體;人才培養目標以司法實務工作能力需求為本位,課程設計與編制以基本人文素養和刑罰執行工作為核心,課程實施和教學推薦依靠雙元主體的親密合作。
外國高等教育發展史清晰地描繪了大學從專注于研究學術、創造知識的洪堡式,過渡到只注重保存和傳授高深知識的紐曼式,發展到強調發展和應用知識為社會服務的特曼式的歷史軌跡,①劉力:《產學研合作的歷史考察及本質探討》,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這一演進歷程,也刻畫出了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一步步融入社會的過程。旨在通過提供知識和人才為社會服務的“特曼式大學”取代傳統意義上的“紐曼式大學”,是20世紀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最大變化之一。②同上。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特曼式”大學理念所倡導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正式建立并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大發展。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發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第四條中也指出,“應該通過根據社會對高校的期望和高校的行動之吻合程度,評定高等教育的關聯性(Relevance)。為此,高等院校和高教體制,尤其要加強與產業界聯系。高等院校和高教體制尤其要加強與產業界的聯系,高等教育應該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建立它的長期發展方向。發展企業所需技能和培養革新精神應成為高等教育關心的重點。高等教育要特別注意其服務社會的功能。”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概要》,載《教育發展研究》1999年第3期。在當代,建立以高等教育為主導的,同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的聯合體,將是世界各國推崇的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模式。
我國學者認為,產學研三結合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研”即創新知識,“學”即傳承知識,“產”即應用知識,“產”“學”“研”反映的是知識運行的不同形式,三者的社會任務和運行程序有所不同。④學——傳承知識。以學習已有知識為主的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承,雖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求學習者有所創新,但主要是教育者傳授已有的知識給年輕一代。 研——創新知識。無論從事何種研究,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或開發性研究,都是在進行知識的創新。產——應用知識。生產活動是把已有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產出社會所需的各種產品。參見潘懋元:《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載《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第3期。中外高等教育產學研聯合體模式為廳校合作培養監獄學專業人才提供了參考。“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走出院校,整合利用社會資源培養人才的嘗試;是高等教育產學研聯合模式在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領域的應用,是一種契約型合作模式。⑤王娟茹、潘杰義:《產學研合作模式探討》,載《科學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在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專業院校通過學科理論問題或司法實踐問題研究創新知識和理論,即為“研”;專業院校教師和司法機關實務部門的兼職教師通過優勢互補將監獄學學科知識和技能傳授給監獄學專業學生,即為“學”;學生通過在司法機關實務部門見習、實習、實踐把已經掌握的監獄學知識運用到獄政管理、罪犯教育與改造等實踐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務,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轉變,即為“研”。因此,“廳校合作”監獄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對高等教育產學研聯合體的全新闡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