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思
在全球“漢語熱”大背景與“一帶一路”構想的影響下,泰國已成為21世紀世界上開展漢語教學最紅火、發展最迅猛的國家。據累計,國家漢辦已經向泰國派遣了16批志愿者,約13767人[1](國家漢辦駐泰代表處,2016) 這些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多是本科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他們未出校門先出國門,出國后需要適應的狀況兼多面性和復雜性于一體,無疑是一個新生的弱勢旅居群體。所以,本文通過對赴泰志愿者發放網絡問卷的方法,對其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對占比較高的數個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從而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期為即將赴泰的志愿者同仁們提供借鑒。
跨文化適應(cross-cultural adaptation)也稱為“文化適應”(cultural adaptation),是一個對新文化環境適應的過程,指的是初居一個新文化環境的人,不斷克服文化休克的負面影響,從交際行為、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方面都作出相應的調整或改變,最終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并學會在新文化環境中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2](畢繼萬,2009:430)。
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發展過程。跨文化適應研究的早期學者描述了文化適應要經歷的幾個階段,其中最著名的是Oberg(1960:177-182)關于“文化休克”的描述,他把短期旅居者的跨文化適應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蜜月期(Honeymoon Stage)、挫折期(Shock Stage)、恢復期(Adjustment Stage)、適應期(Master Stage)[3],用以形象地描述跨文化適應所經歷的主要過程。雖然U曲線的理論有一些局限性,但是它仍然是一種簡便而直觀地理解文化適應過程的方法。
所謂的結構維度,是指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幾個組成部分,對此學者有不同的劃分意見。Black &Oddou(1991:52-63)將跨文化適應劃分為三個結構維度,包括一般性適應(general adaptation)、工作性適應(work adaptation)和交往性適應(interact adaptation)三個方面[4]。Ward & Kennedy(1992:175-194)總體上把跨文化適應劃分為心理適應(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會文化適應(sociocultural adaptation)兩個維度[5]。
以Black & Oddou的三維劃分法和Ward & Kennedy的二維劃分法為理論基礎,結合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真實存在的跨文化適應問題,本文將跨文化適應的結構維度劃分為:社會文化適應、交往適應和工作適應三個維度。
志愿者教師在海外任教的過程中,社會文化適應是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社會文化適應一般包括對海外生活環境、人際交往、公共服務、秩序和公德意識和社會支持等5五個方面。具體來說,生活環境適應包括了對于當地氣候、飲食、住宿、生活節奏、交通、購物等方面感覺困難的程度。人際交往方面包括日常交流、社交活動、理解當地文化等方面感覺困難的程度。公共服務方面包括了對于社會治安、公共秩序、社會公德等感覺困難的程度。社會支持包括處理有關行政、法律方面的問題、參加宗教活動等感覺困難的程度。在筆者調查的37位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中,27.03%的老師表示住得不方便,27.03%的老師不適應泰國濕熱的氣候,21.62%的老師厭食,也有部分老師表示交通不便。在人際交往方面有16.22%表示與同事相處不融洽。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是志愿者教師在海外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但通過對本次37份問卷的統計顯示,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赴任期間遇到的最大障礙是語言不通。與住宿、氣候及同事關系等困難因素相比排在首位,占比43.24%。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課堂管理、課堂教學和生活交際。
正如(劉玉屏,2012)所說,即便是赴泰志愿者教師赴任前經過國內的崗前培訓,但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一門語言[6],足夠在課堂和生活中使用,所以不得不客觀的分析,語言障礙或許是不可避免的難題之一。但這又的確給志愿者教師帶來了課堂管理、教學與生活交際方面的困擾,打擊了自信心,延長了挫折期。
在筆者的調查中,對“有沒有什么事情是你直至回國都一直無法接受、適應、hold住的?”這一題,經整理共得出五項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其中一項即為“學生不聽課”。在回答“挫折期的具體表現是什么?”一題中也有志愿者老師提及“學生不好管理”。對此,多數受訪志愿者教師主要采取說教、生氣吼叫、冷處理(如教師嚴肅地站在講臺上不講話)等方式,但效果不明顯。并且在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以后,多數赴泰志愿者對中小學課堂管理仍表現出很無奈的態度。綜上所述,泰國的課堂紀律與國內課堂有著明顯的不同,如果缺乏高效管理學生的方法,在便會出現各狀況,很多志愿者由于沒有接觸過這樣真實的課堂,加之語言不通很容易使課堂失控。
雖然跨文化適應的情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階段,每個人的具體感受和體會也存在差異,但是跨文化適應的過程會有一些普遍的規律。綜合學者們的研究,結合筆者在海外從事志愿者工作的經驗和思考,我們認為要解決海外實習過程中跨文化適應問題,志愿者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的的對策和措施。
志愿者教師赴任前應盡可能認真做好赴任準備。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保持適當的心理預期,過高的心理預期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差異過大,往往會造成心理不適,影響整個工作、生活和學習的狀態;當在工作或生活中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問題時,要積極面對,多和家人、朋友、同事溝通,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找到情感支持。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及時向漢辦或校方進行匯報或求助,獲得工具性支持。爭取盡快擺脫這些問題的困擾,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與此同時,老師們要始終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
無論是任前還是任中,老師們都不可忽視外語學習。赴任前應該合理購買充足且便攜的泰語學習資料為日后學習做好準備,例如詞典類、日常交際類書籍。赴任后,在泰國當地良好的語言環境下,一定勤學多練,多與當地人溝通,每位泰國人都是自己的語言老師。通常當地的學生和同事也會非常愿意幫助漢語老師盡快通過語言關,促進彼此的溝通和交流?;蛘呃眉倨冢诋數赝ㄟ^語言學習班系統學習泰語。學好泰語不僅會使日常生活交際更加便捷,教學更加順利,也是融入當地文化的一種表現,老師學習泰語的態度也為學生學習漢語樹立了榜樣。
在教學上也要入鄉隨俗,多看多聽當地老師的課堂并且為我所用。赴泰志愿者教師要適當順應泰國教學方式的要求,實現漢語課堂在泰國的趣味轉變。既符合泰國學生的學習方式,又不失漢語課堂本該有的韻味。課堂上可根據教學內容穿插一些討論活動、互相誦讀等環節;鑒于泰國學校很少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的情況,漢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預留一定分鐘時間指讓學生在課堂上鞏固、掌握所學知識。即使有作業,作業的形式一般是與泰國學生擅長的手工藝結合,如將當天所學的生詞制作成學習卡片,或畫出所學名物等。盡量結合了泰國學生好動的天性又不失漢韻。
[1] 劉延東.在第十一屆孔子學院大會上的講話,http://www.hanban.edu.cn,2016.
[2]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430.
[3] Oberg,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J],1960:177-182.
[4] Black,J.S.Mendenhall,M. &Oddou,G.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 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M].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1991:52-63.
[5] Ward,C.&Kennedy A. Locus of control,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2,16, (3):175-194
[6]劉玉屏、吳才天子.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調查報告[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