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霞
英語是進行國際交往的工具,又是高校預科學生的必修課,為了讓預科學生升入本科學習后,能適應大學英語的教學環境,預科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從各方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并將學習目標與語言實踐相結合。對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及今后的學習發展,提高英語學習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預科學生英語學習,普遍存在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目的不明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臨陣突擊學習、閱讀量少、畏難情緒等現狀,使得他們英語學習能力難以提高。此外,生活環境及方言對他們學習英語也造成一定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學習英語的動機和方法對其學習的影響
通過教學實踐和學生進行思想溝通,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英語學方面動機不明,缺乏長遠的學習目標。英語基礎差,自卑心理重,對學習英語不夠重視。他們認為,升入本科后還要學習兩年英語,考試勉強及格就行,無學習積極性。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了英語學習主動性不強。另有一些學生,學習方法不當,沒有借助語言學習規律,去摸索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單一,對所學的知識不能溫故而知新。還有不少學生因為基礎差、跟不上、聽不懂,對學習失去信心。最終形成不想學,成績差的惡性循環。
2.生活環境和少數民族語言對其學習的影響
我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大多來自貴州省內偏遠地區農村,生活條件較為艱苦,與生活在城市的學生相比,接受英語啟蒙教育起步較晚,有些地方,農村小學都未開設英語課,到了中學階段才接觸英語,他們在家主要以苗語、彝語、侗語,布依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與家人或朋友交流。除了他們的本族語和在學校學習漢語外,英語就成了他們的第三語言。這也使得部分學習英語感到吃力。
3.心理因素對其學習的影響
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學習上存在畏難情緒,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缺乏語言天賦,甚至想放棄該門課的學習。從平時教學、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學生的作業和測試中可看出,相當一部分同學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太少,也沒有下苦功去記憶該記的一些知識,因而收獲甚小。另一個原因就是害羞、怕出錯誤,不敢張口說英語。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較差,學習成績難以提高。
針對上述情況,本文旨在幫助預科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提升的路徑探索方面提出如下對策:
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我能學好英語”這門課的自信心,并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時常提醒他們,學習英語是終身之事,在預料階段就應打好基礎,升入本科學習,才能輕松自如。尤其是大二以后的過級考試、大學畢業前后的考研、就業后的出國深造等,都需要英語水平達到某一程度。因此,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應付在預科階段的學習和考試。否則,英語這門課的學習只能原地踏步。其次,教師還需要對學習上有消極,自卑心里的學生給予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消除心理障礙。特別是聽、說方面,強調學生將語言學以致用,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在班上開展英語知識競賽和英語歌曲比賽等活動,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敢于開口,而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使他們逐步獲得成就感,從而樹立自信。
英語語言的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其中,聽和讀在英語學習中起很大的作用。相當于原料的輸入,而說、寫則相當于產品的最終輸出。無輸入就不會有產出,聽和讀所輸入的語言信息的質量和數量對英語口語及寫作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閱讀能力是指理解和接受書面信息的能力,其中理解和速度為主要因素。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綜合水平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四會”技能中要求高而難。教師應充分利用英語教材中的訓練學生書面表達的各種題型,對學生進行基本功的訓練。其次,要善于指導學生對書面表達的錯誤進行收集、分析和歸類,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糾錯能力,將聽、說、讀三者相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尤其聽寫訓練,是衡量學生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基本功是否扎實的一種長效手段。有利于寫作能力的鍛煉與提高。
英語教中,實施合理的教學項目,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參與,不時地將學習任務交給學生完成。例如課前導學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可讓學生進行個人陳述,小組討論、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以我院目前給預科學生上的二十一世紀實用英語教程第二冊的幾篇課文為例,教師必須以一定的任務作為引導,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和思考,例如學習“Misunderstand”一文之前,讓學生討論“你誤會過別人”“因某事你被別人所誤會嗎?”,學習“Mistaken identity”一文可設計”如果我被別人當成了xxx,我該怎么 辦 ”?“I can’t accept not trying”一文,讓學生討論“如果努力了不成功,該如何面對?”,學習“Billy”一文,讓學生討論“如何學會關愛別人”等話題,鼓勵學生課前討論、上網查閱資料,這可培養他們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等能力。然后在課堂上依次輪流表述。每教完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回答問題。以“I can’t accept not trying”一課后面的若干問題,如What’s MichaelJordan’s ultimate goal?How did he approach his goals?What did he think of everyone’s suggestion that he shouldn’t go to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fter high school?What did he learn when he got cut from the varsity team in high school?作為學生提高口語能力及習寫作能力的素材。讓學生用英語回答后,再讓他們將這些答語組成一段話。此舉能讓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口筆頭能力,是提高英語學習能力的有效途經。
以課后習題的講解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留部分簡單的題目讓學生來回答,教師充當“記分員”,觀其表現,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行總結、補充或更正。課文的講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將課文或練習中的一些好句子讓一些學生來翻譯,鼓勵他們看誰的表現最佳。再將提問的分數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中。使學業評價成為改進教學的一種新方式。一方面教師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另一方面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積極性。
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面面俱到,涉及文化及跨文化的內容過少。適合預科學生學習的不同版本的英語教材可適當優化,組合。除了教學21世紀綜合教程,還可將預科教材中Preserving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should be a National concern.一文作為學生課后提高學習能力的延伸讀物,學完該文,結合實際,預科學生就會形成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和深厚感情,在我校課外活動民族活動月的“五個一工程”中,講述民族小故事,制作民族工藝品,等活動中發揮出色。學習What we eat and drink一課,可將我國傳統的一些節日,如春節、中秋,端午等與西方的節日作對比,以便培養學生跨文化思維能力,避免跨文化交際的誤會。只有保證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素材和內容選擇合理,才可以讓英語教學順利實施,學生受益。由于語言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表達思想的工具,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對比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差異更要偏重于文化背景要素以及思維模式。例如tortoise(烏龜),在中國文化里,與烏龜有關的表達多具有貶義色彩,但在文化深遠的英國航海文化中,他們認為烏龜會給航船出行帶來好運。正因為漢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各具典型的東西方文化特征的語言,所以差異巨大。再以下列表達方式為例,as strong as a horse/壯 如 牛 ,as cool as a cucumber/冷 若 冰 霜 ,to drink like a fish/牛 飲 ,as drunk as a lord.爛醉如泥,(直譯英文是“醉得象貴族似的”)18世紀英國貴族以醉酒為時尚,就留下了這條習語。讓學生學習漢英不同的說法、及語言表達的措辭等,對了解中西文化內涵,開拓視野。培養跨文化思維大有裨益。
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以英語教學,展開生動形象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課堂活躍起來。適當變化教學手段,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釋放學習壓力。使學生在有聲的語言中學習、聽懂和看懂教材中提供的音頻、視頻材料,模仿其中的語音語調,扮演不同角色,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給予及時評價與鼓勵。進一步豐富教學的多樣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預料英語教學,須需將教學與學生的語言知識學習和他們的實際情況等諸方面聯糸起來,多了解學生對學習英語的需求,以教學改革為動力,嘗試和構想多種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夯實語言基礎、就能全面提升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能力。
1.翟象俊、陳永捷21世紀實用英語教程(2),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1
2.柯炎尊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6,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