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欣
漢語國際教育事業方興未艾,中國歷史博遠而源長,對外漢語教學課程同樣復雜多樣。口語教學作為語言訓練技能的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大部分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跨文化交際。因此,在口語課程中是否能符合學生學習目標,達到練習切實可用口語的學習效果,成為口語課堂中主要主要面臨的問題。
1.正規學校課時量少
漢語一直以來被認作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盡管如此,作為最難學習的語言,許多開外國本土學校學校每周僅僅安排6課時作為漢語課,其中包括文化課、閱讀課、寫作課、口語課。由此可見口語課每周最多只能占有2課時。對于絕大部分母語并非漢語的外國學生來說,生活中練習漢語口語的機會微乎其微,在本國根本無法實現沉浸全模式教學,加之口語課堂課時較少,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于漢語學習與口語表達的學習要求,嚴重制約外國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2.課堂語料資源匱乏,內容枯燥
當今中國處于自媒體網絡飛速發展時期,社會發展、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網絡文化層出不窮。及時了解最新的漢語表達方式,漢語交際環境是練習漢語口語必經之路。但是絕大多數外國漢語課堂只是運用傳統書本教材作為口語訓練的支撐材料,口語練習內容僅僅停留在傳統書面語表達習慣上,導致很多外國學生學到的僅是書面且過時的口語,學習內容大都是脫離當代社會生活,無法符合當代中國人生活內容,在交際時很難吸引學生興趣從而達到共鳴。
3.訓練時間分散,形式單一
對外漢語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運用漢語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要素(語法、詞匯等)和語言技巧(表達技巧,聽力能力等),語言要素可以在課堂中傳授,但語言技巧必須經過系統,大量的實踐訓練。很多國外漢語課堂每周僅有兩課時口語課,口語課程周期較長。因此傳統課堂很難保證每天進行系統訓練,很可能導致教師教授知識后,經過為期一周的無訓練遺忘,學生的學習內容所剩無幾,對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1.有利于針對學習目標不同進行分化訓練
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動機各不相同,最普遍的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外顯動機,根據職業需求必不可免的學習漢語。二是內隱動機,學習者僅僅是愛好中國文化,想了解中國歷史,即將在中國定居等需要學習生活交際用語等。學習目的決定學習內容,網絡教學更加便于將學習目標分類,從而根據不同目標進行針對性訓練。
2.有利于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質量
傳統課堂上課形式單一,經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學習,缺乏自主創新性,主動性。傳統教學很難根據語言認知規律對學生進行有效信息刺激。網絡教學的迅速興起則有效地克服傳統課堂缺點,網絡教學中可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作為引領者與解惑者。在當今大數據時代,網絡教學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學習目標、學習特點,運用科技手段,為學生量身制定學習策略,做到點對點教學。
3有利于提供系統的口語訓練
網絡教學最大優勢在于學生可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地點,適合自己喜歡的題材進行口語訓練。網絡教學具有實時性、及時性特點,學生可以根據中國國內時事新聞話題討論,了解地道的中國文化,中國表達習慣。通過遠程連接,學生可以與教師隨時對話,這將大大提高學生開口率,克服傳統課堂學生開口難的缺點。
伴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網絡教學融入對外漢語口語教學課堂已經是勢在必行等。但在課堂實際運用仍然欠缺。網絡教學有效地克服了傳統口語課堂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層次分化不清等缺點,將中國文化、漢字文化及時準確的傳達給世界。
[1]徐子亮. 漢語作為外語的口語教學新議 [J] 世界漢語教學,2002(4).
[2]楊慧元: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