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利
就業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地方性高校大學生就業是高校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問題,是高校得以生存的生命線。隨著大眾化教育的推進、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出現,大學生就業狀況愈加嚴酷,年年都是“就業困難年”,201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65 萬,2017年高達795萬,2018年預計達820萬,再加上往年未找到工作的滯留大學生以及擇業再就業人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式將更加嚴峻,競爭更加激烈。
1.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
高中與大學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大學生經歷過高考,進入大學后,沒有高中時代“月考”、“周考”制度的束縛,在大學期間往往是抱著“平時應付,考前突擊”的心態,在這種“放任自流“的制度下,有些學生甚至出現逃課、通宵打游戲、考前通宵啃書本等行為,導致部分大學生專業知識不扎實[1]。另外,在我國教育背景下,很多學生在高考填志愿時,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使得他們對學習并不感興趣,大學四年渾渾噩噩渡過。
2.就業意識薄弱
我國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的教育基本是“喂養”的方式,他們每天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主要是對課本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大學則是“散養”的模式,是另外一種全新的學習環境,低年級大學生在入學初剛進入這個大環境時,對“職業生涯”沒有概念,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做什么事及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這些學生進入高年級面臨就業時便一臉茫然,導致大學生出現“畢業即失業”這一現象。
3.就業觀念不正確
應屆畢業生對自身在就業中的定位不正確,導致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剛工作便失業。大學生自身綜合能力弱,但卻不愿意從事那些他們認為無挑戰、無技術的基層崗位。另一方面,在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企業就業崗位出現飽和狀態,用人單位給予的整體工資待遇較低,而大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他們期待著高工資高報酬,導致期望過高,造成“有業不就,無業可就”的尷尬局面。
4.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包括專業知識,也包括綜合素質[2]。首先,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比較膚淺,僅限于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甚至理論知識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沒有深入研究,不會學以致用。其次,現階段大學生在人際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和決策等方面缺乏系統的指導和培訓,學生在校期間社會實踐少,導致很大部分畢業生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甚至與社會脫節。另外,現階段很多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稍有不滿,就會有辭職的想法,盲目追求高薪高崗,其總體綜合素質不能給企業帶來效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往往更傾向于選擇有工作經驗的往屆生。
1.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很多企業出于成本投入和自身發展角度考慮,不會大量招聘大學畢業生進行職位儲備,也不愿招聘無任何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因此,大學生應當提早進行規劃,不斷進行學習和實踐,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首先,大學生在平時應當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專業能力。其次,大學生平常應多增加鍛煉機會,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比如,可以加入學生會或班委,提升自己協調能力;多參加職業能力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提升自己實踐經驗。
2.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應完善組織機構和提升就業指導教師的水平,專業指導教師不僅要有相關資質的學歷,還需要有良好的道德責任感和協調管理能力。另外,高校就業指導課應貫穿整個大學期間,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主題課程,組織低年級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高年級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組織學生多去企業實習,增加實踐[3]。
高校時刻關注社會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發展,積極調整和定位課程內容;加強就業指導教育,提升大學生求職應聘能力;同時,加強教育,端正大學生就業觀念,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與社會需求的匹配性。
3.注重實驗室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應加強實驗室建設,提升實踐教學水平。實驗室教學是本科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并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校應加強對實驗室教學課程的系統研究,規范教學大綱的編制及培養目標等內容,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實驗教學培養方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4.強化社會實踐,提升就業能力
目前畢業實習是高校社會實踐教學的最重要方式,是課堂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也是本科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應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合作,定期開展學生實習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就業意識,提前適應職場。
另外,高校應規范和強化社會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過程中,高校建立適當的約束和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對畢業生實習工作的跟蹤管理,并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在初步認識社會的同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企業對畢業生的認可度,從而提高就業率。
5.深造再就業,提升就業率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質量的提高,本科生學歷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校應根據學生意向分類培養,因材施教,按照就業、考研、出國等采取不同培養方式。
針對有考研意向的學生,學校應加強考研輔導,對數學和英語進行分層次教學,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高校對考研學生進行宣傳,傳播正能量,在大三時可安排專門考研教室,為有考研意向的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邀請往年考上研究生的畢業生給予一定經驗和指導[4]。
針對有出國再深造意向的學生,高校應根據新形勢下我國出國留學的概括,結合學生自身情況,采取不同措施,幫助學生圓出國夢[4]。首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督促學生晨讀,擴大詞匯量,班級開設“英語角”,鼓勵學生參加,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口語能力。其次,學校引入大型英語培訓機構,對于有出國意向同學進行小班化教學,幫助同學們提高英語成績,而且培訓機構對出國考試等各方面經驗豐富,課堂上也有針對性,有利于同學們獲得出國所需的雅思或托福考試證書。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請外教,進行雙語或全英語教學,幫助同學們訓練口語。最后,高校應增加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多參加國內外會議、暑期夏令營等活動,對于參加海外交流的學生,高校應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他們辦理相關手續;對于出國交流學習的學生,高校還可以設置一定獎勵機制,減輕學生經濟負擔,讓學生對海外之行充滿信心。
6.其他就業方式
大學畢業生除了選擇外資、合資企業、民企等公司就業外,國企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也成為近年來大學生工作選擇的重點。針對這部分畢業生,高校可以適當引入有經驗的培訓機構,鼓勵學生參加講座,提高錄取率。
另外,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加,以及國家和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給與了多種優惠政策,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就業觀念由被動就業轉變為主動創業[5]。因此大學生創業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為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高校應從多方面著手,課堂上給學生灌輸創業理念,通過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市場,讓學生學以致用,樹立市場意識,激勵學生從專業入手,開展特色創業。其次,豐富校園活動,開啟學生創業就業心視窗。高校定期舉辦校園創業大賽,設定創新創業基金,在導師指導下制作計劃書、可行性報告等一系列創業項目,并鼓勵學生將優秀作品推向市場,從而激發學生創業積極性。最后,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高校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邀請企業創業成功人士、校友創業代表走進校園,為學生開設創業經歷講座,同時,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實習,真正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創業熱情,并積累寶貴財富。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遭受失敗是難免的。大學生應提早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增強就業意識。在校期間,除了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讓自己具備扎實的知識能力,還要培養自己語言表達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在就業過程中,大學生要客觀認識自我,既要分析自身優點和缺點,也要對客觀就業環境進行分析,及時調整就業策略。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招聘會,開闊自身就業視野,把握就業求職機會。求職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不畏挫折,勇于就業挑戰,最終取得就業的成功。
[1]魏澤.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學生自我提升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98-101
[2]邵凌云.基于企業用人標準的大學生就業力提升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7,(1):54-56
[3]曾淑文.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 [J].繼續教育研究,2017,(2):94-96
[4]王舒雅.獨立學院考研、出國、就業分類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現[J].人才資源開發,2015,(12):114-115
[5]韓思文.大學如何鑄就創新創業新素質人才[J].中國培訓,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