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博 黃 磊 李文英
在思想開放技術進步的今天,國外各種思潮涌入中國,社會思潮多元化的趨勢。“同性戀”在今天的社會尤其在高校之中,呈快速增長的趨勢。同性戀是指一個人無論在性愛、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興趣,主要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這樣的興趣并未從外顯行為中表露出來。[1]在高校中大學生對于同性戀身份的認可以及排斥,兩方面的態度都不同于以往,呈現更加開放的態勢。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同性戀群體,綜合素質高,接受能力強,處在集體生活中的大學生同性戀自律性更強,但集體生活催生了同性戀性取向人群的增長,而大學生同性戀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面對這更大的壓力與困擾,這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話題。
(1)數量:相對比例小,整體數量不斷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潘綏珉教授2001年對全國大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占11.4%,其中男生占7.9%,女生占16%[2]而在對千余名大學生的問卷中,同性戀比例約4.7%左右,有同性傾向的大學生約占11%,總體結果與衛生部發布我國同性戀人口約占總人口比例3%-4%大致相當,且具有同性戀傾向的大學生人數以及同性戀人數數量不斷增加,知名同性社交軟件blued公布,注冊人員高達2000萬人。
(2)特點:個體素質高,內控性強
大學生同性戀接受教育程度高,綜合素質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要高于低齡化的同性戀群體;在對同性戀的態度以及認知上更具合理性,比高齡同性戀群體對待同性戀問題更加客觀公正。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同性戀的內控性強,在面對自己的性取向問題上,存在刻意隱藏和偽裝的情況,一般群體很難識別一個人是否具有同性戀性取向;社交手段不斷更新,而大學生同性戀的內控性強,接受新事物能力高,能選擇個性化社交方式,與同是同性戀的人群進行網絡虛擬社交,進而產生同性戀集群現象,群體性及隱蔽性強。
(3)趨勢:同性戀低齡化明顯
在對100名男性大學生同性戀的調查中發現,超70%的大學生同性戀的形成期在中學階段,而大學階段只是同性戀性取向的顯現階段。高中性意識開始啟蒙,而在我國相關的教育課程當中,缺乏正確健康的性教育課程,對于同性的喜歡和愛慕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排解和引導,性取向發生轉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低齡學生能夠從網絡以及各種渠道快速了解同性戀群體,有的中學生甚至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時尚,由此獲得高關注度,使得同性戀愈發呈現低齡化的態勢。
(1)改善同性戀污名化現象
調查中同性戀人數約為5%,在日常生活中,公開且明顯表示自己是同性戀的人不足1%?;ヂ摼W打開同性戀個性化社交方式,擯棄了傳統浴室場所的固定社交場所,滿足了同性戀群體的社交需要,但初高中性健康教育缺乏導致大學生同性戀在社交活動中對相關疾病缺乏有效了解以及預防措施,社交性行為帶來的污名化現象嚴重。
(2)控制同性戀相關疾病增長趨勢
大學生同性戀大部分成年,擁有完全的民事能力,相關的網絡技術開辟了同性戀的社交渠道,使得同性戀之間的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陌生人到進行性行為時間可最大縮短到一小時以內,性行為的增加為相關疾病的增長提供了條件。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對性健康教育缺乏有效課程引導,大學生對性健康知識掌握不足,產生的“恐艾”現象以及約炮現象日益成為同性戀群體形象污名化的重要原因。對性知識的掌握不足,對性用具的了解不夠,缺乏保護,進行高危性行為,導致相關的疾病快速增長。
(3)有效疏導大學生同性戀心理問題
同性戀群體追求平等權利和地位訴求不斷增加,深度訪談100名學生同性戀發現,選擇出柜的人占16%,而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人達到87%,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公開同性戀表白以及公開出柜的同性戀人數逐漸增加。個人本位思想超越家本位思想快速發展是導致大學生同性戀心理需要現狀的重要因素;尋求社會對大學生同性戀地位的認可以及對同性戀群體的尊重成為現今同性戀群體的基本現狀之一。
當下大學生同性戀逐漸向自我實現需要方向不斷發展。對群體權利追求的個人本位的獨特性逐漸在家本位的情況下迷失,人類的生育行為并非僅僅源于生理沖動[3],僅僅是因為生理而改變性取向的大學生同性戀最終會因為家本位思想而選擇放棄同性戀這一身份,接受形婚等方式。同性戀的社會邊緣地位正在改變,以年輕人尤其大學生為主要受眾的網絡的高速發展推進了社會公平理念的傳播,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到支持同性戀者的行列中[4]。
(1)順其自然,尊重個人性取向
大學生同性戀這樣自我進行認知:“如同和多人愛喝可樂,可有人不喜歡,他們更愛喝牛奶,喜好而已,沒有對錯,強迫愛喝牛奶的喝可樂才有問題”。大學生同性戀將自己的性取向歸結于對不同事物的喜好,雖然沒有完全區分人和物的區別,忽視了喜歡對象存在的人的情感,但是這種比喻恰當解釋了大學生同性戀基本的認知,在他們眼中自己的性取向不是一種病,僅僅是一種情感。可樂牛奶理論的實質是將性取向簡單化,一般化歸結于自身喜好而不是其他非正常因素。
面對這樣的心理,思政工作需要以客觀公正的角度看待同性戀問題,正確引導大學生看待同性戀問題,開設相關課程,舉辦相關演講及征文比賽,受身邊人以及個性化社交方式影響,很多大學生開始承認自己是雙性戀(具有同性戀傾向),大學生中受西方開放思想和傳統思想對同性戀態度呈現極端對立,高校中應當重視大學生同性戀的思想政治工作,反對歧視同性戀,正確糾正同性戀傾向,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同性戀者,創造一個性文化平等開放的環境。
(2)科學普及性疾病相關知識
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性健康教育的缺失是導致大學生同性戀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學應該開設相關系統的性教育課程,生理結構,兩性文化,性自我保護,正確性觀念等,普及性知識,培養大學生性文化,健康向上的性交際觀,促進思想開放與行為文明相統一,思想素質與心理素質相統一。
(3)家庭學校,二元合理引導
大學生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要主動了解同性戀現象和文化,更新文化價值觀念,提升自身文化素質,理智對待同性戀文化。同時也要積極參加學校性健康教育活動,增強自身性取向的意識,提高辨別同性戀是非的能力。對于身邊的同性戀現象以及同性戀者,要學會合理看待,辯證看待,學會正確認知,倡導多元文化包容。舉辦同性戀親友相關懇談會,讓大眾了解同性戀群體的想法以及他們家人的態度,讓同性戀者學會正確看待自己。
(4)創新思維,建設網絡綜合教育平臺
建立網絡咨詢室。大學生同性戀隱蔽性與群體性,內控性強,不愿意向他人面對面交流,缺乏及時有效的心理問題溝通。重視互聯網新型渠道的幫助,開辦心理輔導室以及網上心理聊天室,做好保密尊重工作,讓感到極度抑郁和孤獨的同性戀有傾訴的港灣和聽取建議的場所。同時,可以針對這一話題開展講座,教育大學生如何預防艾滋病,如何從心理上調節自己失戀、家庭因素影響等情緒[5]。
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網絡志愿平臺,吸收對大學生同性戀有想法及貢獻的群體,接受專業的心理以及相關工作的輔導,更好的幫助同性戀群體。在社會當中,人們對于同性戀的認識大多來自于網絡層面,真正接觸的同性戀很少,在網絡中的同性戀形象被標簽化,污名化[6]網絡媒體以及新媒體傳播對于同性戀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同性戀有關公眾號以及名人微博有助于大家了解同性戀群體,應倡導客觀公正的影視文學作品以及實事求是的客觀報道。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 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hirdEdition)[S].Washington.D.C.APA.1980.261.
[2]張延華.大學生同性戀現象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05):151-152.
[3]李銀河,陳俊杰. 個人本位、家本位與生育觀念 [J]. 社會學研究,1993,02:87-96.
[4]李放,鄭雪,麥曉浩,鄔俊芳,王一博.年輕男同性戀者內化同性戀嫌惡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自尊與孤獨感的中介效應[J]. 心理科學,2014,05:1204-1211.
[5]熊明洲,洪福昌,蔡于茂,彭景輿,吳肖冰,藍麗娜,劉愛忠,馮鐵建. 同性戀心理社會學成因研究進展[J]. 醫學與哲學(A),2015,03:36-38+43.
[6]張格. 新媒體時代下同性戀群體形象去污化初探 [J]. 新聞研究導刊,2016,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