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胤然 張 皓
跨學科培養是一種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橫向式的培養方式。這種創新的培養模式打破了相關、相近學科群之間的壁壘,力爭尋找學科之間的共同點與相通點,是發展多學科交叉、綜合、融合的一種新型的培養模式。這樣弱化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間的矛盾,削弱了三者之間的差異,有利于促進文理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拓寬研究領域。并且為碩士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思想,拓寬研究思路,從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向,豐富并充實所研學科的研究領域。因此,高校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價值。
在歐洲,各國普遍重視并對高校的跨學科教育提供強有力支持。在上世紀末的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中的評價組織就曾發表了名為《跨學科研究與科學研究評價活動》的報告。2000年英國科聯委(The UK J.R.C)在調查了英國的13所高校的基礎上進一步發表了《促進跨學科研究的教育》報告。其后,英國又先后于03年公布的《高等教育的未來》白皮書、04年重修《大學撥款委員會戰略計劃》中都提出了與促進本國高校跨學科培養的有關政策及法規。
自1992年至今,我國的高校碩士研究生增長呈高度逐年上升趨勢。93年《關于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之后,高校中出現了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和產學研三位一體培養的新模式。在97年,相關部門出臺了以規范理順一級學科,拓寬調整二級學科為主要目標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將科學、規范、拓寬作為主要方針,在擴大了碩士培養范圍的同時,也默認了跨學科培養方式的可行性。我國在98年下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一文中提出,要以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為主要原則來加快高教的改革步伐,全面深化高校的辦學體制改革。
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全面闡釋了碩士學位及綜合跨學科學名錄的相關設置。自此之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開始從單一學科培養方式逐步轉化為跨學科和多學科的綜合橫向培養方式。2011年,國家提出高等院校需要將提升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和兼收并蓄的再創新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并“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鼓勵產學研互相協調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
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的跨學科培養制度還不完善,對教育政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跨學科培養對公共政策的落實或多或少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從對跨學科的相關概念與已出臺的相關政策進行分析不難得出以下幾個方面:
有些高校將跨學科、多學科、交叉學科的概念相混淆,從而產生了對高校教育政策的理解偏差。將多學科理解成跨學科,或將交叉學科理解成跨學科,對這三者概念的模糊,使得高校對于教育政策理解偏差,因而未能取得應有的結果。
劉仲林將“跨學科”作為“Interdisciplinary”的譯文并積極倡導跨學科的學習與研究,在其后的研究中提出“跨學科”與“跨學科教育”的概念,并提出進行跨學科學建設的問題??鐚W科可以簡單理解成是綜合一種以上的學科來促進認知發展的整合能力與思維模式。交叉學科則狹窄的多,即是兩種及以上的學科邊緣交叉所形成的新興學科,諸如天體物理學、教育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等之類。多學科的概念則摒棄了學科間的整合關系,只是將一種以上的學科并置。由此可見,跨學科培養應區別于前面提到的其他兩種概念,對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應是以某一學科(包括交叉學科)為中心,圍繞此運用不同的學科相關知識進行的橫向式培養的一種教育活動。
我國目前高校碩士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總體來說,培養針對的對象主要是各類跨學科學(交叉學科)碩士研究生。各學科進行院制劃分,各專業分開培養,雖然采取多學科的教育方式,但實際上卻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忽視了培養的綜合性。甚至在有些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種只有跨學科學才應該進行跨學科培養的理解,這對于現代快速發展的社會顯然是不夠的?,F在,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融合性越來越強,社會對于學生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要求對于作為高等教育精英代表的碩士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單一學科培養模式。依照相關政策的要求,高校碩士研究生培養應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要求高校碩士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對象,不應只拘泥于跨學科學碩士研究生,而是把主體定位為全體有相關需求的碩士研究生。
有些高校對于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的原則只是對培養結果的重視,但對于人才的培養,過程的重要程度遠大于結果。高校對于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原則應主要抓住三個方面:碩士培養的公平、效率與協同創新。
對于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應注重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與權力公平的“三公”原則,即在跨學科培養的機會上公平,學校對于全體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制度上公平,碩士研究生在選擇跨學科培養方式的權力上公平。雖然公平具有相對性,但對于跨學科培養來說,“三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綜合以上三點不足可以得出,三者互相滲透,互為交織,跨學科培養作為現行的碩士研究生高等教育的重點,在對國家相關公共政策的落實過程中,不僅應該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而且應該根據政策,確定培養的對象主體并確立與政策相對應的原則,才能將政策落實到實處,從而促進碩士培養的質量。
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與政策,充分起到產、學、研三者之間的協調作用,為高校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做好后備工作,從而樹立良好的教育研究的外部條件。同時,通過政策激勵高校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合作,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導作用,調整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為高教的跨學科培養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一,高校應重視對所有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把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作為戰略目標,以確定跨學科培養的對象的共同利益,并將政策落實的基點確定在其共同利益上,合理的選擇跨學科培養方式的平臺,將企業、高校、研究院三位一體相結合。第二,傳統高校的院制管理機制事實上極大程度的妨礙了跨學科培養的方式,高校應借鑒國外有關經驗,成立跨學科研究有關機構,并成立相關小組與學術委員會對其教研項目進行管理與指導。第三,在執行公共政策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兼顧跨學科培養的公平與效率,切實的保障碩士研究生相應的教育權利,從而全面提高高校碩士的綜合素質。
高校應該在政策與規章制度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跨學科培養的方式。拉德克把跨學科培養分為四種方式:一是概念化跨學科培養,即培養的過程中以保持教學的綜合性與復雜性為主要目的,培養過程中注重對其他相應學科知識引入的同時要求學生評價這些學科對應的觀點與方法;二是借用式學科培養,即通過用其他學科的相應內容來解釋闡述由教師制定的某一學科的內容;三是跨學科式培養,即模糊各學科的極限,混合多種學科構建一種高于對應的各個學科層次的理論來解決某一學科的問題;四是綜合跨學科教育,即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組成一個教研組通過整合各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來完成統一課題的教學。]每一種方式的適用性均有所不同,需要高校針對某一學科的碩士研究生甚至是某一研究課題進行選擇培養,以達到跨學科培養的目的。
現如今,社會中的問題亟待綜合性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方式已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高校碩士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與公共政策息息相關,兩者相互協調,不僅應在宏觀層面為高校的跨學科培養構建政策環境,高校還應該在微觀層面上與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緊密融合,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培養機制。把高教發展的總體要求與公共政策相聯系,在解決高等教育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執行問題的同時,還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全面更綜合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