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中蘭
自上世紀至今,信息技術實現了飛速發展,互聯網開始發展并融入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構成了全新的社會形態。而人們在獲得了越來越自由便捷的網絡表達和政治參與環境的同時,作為互聯網發展的衍生品——“網絡暴力”,一次次觸及了社會倫理的底線,更有甚者乃至于演化為現實中的暴力傷害事件。不同的價值觀念在網絡世界之中交流、融會、碰撞、沖突,新的道德難題也隨之誕生。
1.主觀原因。網絡輿論的倫理失范問題,其使用者才是真正的問題根源,因為人才是倫理規范的主體。網絡的開放、虛擬和匿名特性,使得一些人性中的弱點暴露無遺。一些人原本的陰暗面在現實社會的約束之下很少展現,而到了網絡這樣一個自由的地方就得到了充分的爆發。例如在“網絡惡性炒作”現象中,很多網絡紅人的走紅,都是通過網民推波助瀾和幸災樂禍式的起哄而實現的。朱大可教授提出在網絡中有一批被稱作“網絡哄客”的群體,他們唯恐天下不亂,積極參與網絡討,進而推動網絡事件的進展。哄客將起哄精神最大限度的張揚,自身卻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任何責任。他們將他人的弱點赤裸裸的呈現于大庭廣眾之下,并反復踐踏,這種低俗、不正常審美的大肆傳播給廣大網民帶來的沖擊和傷害。
2.客觀原因。在網絡社會中的自我表現完全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加之網絡中存在一些鼓動人們釋放本性的輿論,所以在倫理失范控制上,全憑網民的自覺很難,這時嚴格的外部手段就顯得格外的重要。相對于網絡起源的西方,我國接觸互聯網的時間更晚,對網絡使用者的權力責任和隱私權等方面進行規范涉及甚少,因此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也比發達國家存在更多的缺陷。雖然我國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應急性質的規定和說明,但是這些規定與說明因缺少前瞻性和全面性,對當下網絡社會中新出現的一些倫理失范現象并不能夠完全的進行控制制約。法律法規的存在不能夠起到實際作用,網絡失范現象依然在大行其道。
對于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差異,我們并不能夠否認它的存在。在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倫理標準發生分歧之時,我們應當及時的調整視角,選擇正確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應當混滑于多重倫理標準之中,助長網絡失范行為的發生。
對于網絡暴力事件我們不能全盤否認,也不能聽之任之,要努力做到除惡揚善,盡可能發揮互聯網作用的同時,也要防止網絡失范行為的發生。健全網絡管理機制,文明上網是每個人應肩負的責任。
防治網絡輿論失范現象,除了網民個人進行自身道德培育外,完善網絡道德教育也是一種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網絡技術如同飛一般迅速發展,占領著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目前許多大中小學生是成熟的網民,他們是現在或將來網絡輿論的主要接受者和受眾者,因此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中,計算機教育已全面進入了各個中小學的課程中,然而有關網絡道德教育卻幾乎空白。在計算機教育普及的有利情況下,應當從重視思想、具體教學、改進方式等各方面加緊對網絡道德教育的進程,提高以青少年為主的網絡主體的品德修養。當青少年經過完善的網絡道德教育后,在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中才能更有力的堅定自己的信念,面對誘惑才能自覺構筑道德防線。
網絡輿論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法律的支持和保護。在強化政府監管方面,除了健全網絡監管機制外還應該加強網絡法律法規建設。但目前我國尚未出臺統一的、權威的、體系完善的網絡法規,而對于網絡輿論之類的法規更是少之又少。法律法規是網絡安全與順暢的重要保障,離開了法律這一強制性的規范,網絡技術和網民行為都將會缺乏約束,即便是擁有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是不可靠的。我們需要立法、司法來保障網絡輿論朝良好的方向運行,使網民行為有法可依。
另外,要講究立法的可操作性,要針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新的具體問題,不能空泛而談,缺乏可執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