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瓊
《呼蘭河傳》①“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②,實際上文中一直貫穿著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本文嘗試從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出發,探究《呼蘭河傳》中貫穿零零碎碎的故事和人物的內在深層次的線索。
文中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對于小團圓媳婦的婦道的要求受到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影響,小團圓媳婦長得黑乎乎、身體健健康康、不怕羞、長得高、吃飯多、笑呵呵,這些特征與傳統的婦道都十分不相符,因為這些表現,小團圓媳婦受到了鄉鄰們的嘲笑與戲弄。
傳統的中國女性被定義為像林黛玉一樣的氣質,外表端莊柔弱、見到生人會害羞、嬌小、吃飯少、走幾步路都會累的大家閨秀,即使不是大家閨秀,也要懂得羞恥、柔柔弱弱。這是男權社會下對于女性壓抑的標準,千百年來經過幾代儒學家的一步步規范和國家政治權力的推廣與要求,慢慢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為大多數傳統的中國人所接受,最終成為許多人們思想中的一種文化因子,人們在評價一位女性的時候都自發的運用這種標準,用這種框架去衡量每一位女性,不符合這種標準的女性便會被定義為異類,人們便想方設法地去改造她,把她打磨成符合這種標準的女性,如果打磨不成功,人們便會排斥、打擊她。這些人們由這種文化不自覺地連成社會中一個強大的集團,壓迫著這些挑戰傳統制度的人們,間接也維護著男權社會中男性的地位,維護著中國傳統社會中統治者的統治。
正像文中所寫:“院子里的人,看過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之后,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不過都說太大方了,不像個團圓媳婦了?!弊匀坏?,團圓媳婦婆婆對于媳婦的苛刻無理要求、打罵在她看來十分正常,“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哪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這里的“好人”的標準便是傳統的中國女性和社會地位更低下的團圓媳婦的標準。她對于小團圓媳婦本身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這可以從她后來花費“巨款”為小團圓媳婦治病看的出來,如果非要為小團圓媳婦的死亡找原因,小團圓媳婦的死更多的可以說是死于一種對于婦道標準與要求的傳統中國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這種文化的力量已經的超過了人性中對于弱者的憐憫同情的心理,以一種可怕而恐怖的力量支配著許多人的思想,扭曲了人性,身在其中的人們卻不自知?!氨砻婵磥恚θ苏呤切F圓媳婦的婆婆和眾鄉鄰們,實際上,他們也是受害者 ,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文化的愚昧落后導致了國民的冷漠麻木,迷信自私的靈魂和病態人生 ,封建文化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雹?/p>
文中人們對于死亡的達觀受到了傳統道家文化的影響。《呼蘭河傳》全文有多處提及死亡,雖然令人悲傷惋惜,卻沒有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呼蘭河小城中的人們對于死亡大多也是持一種達觀的態度。“死亡是整個人類所必須面對并且是無法擺脫的命運,在死亡的悲劇性面前,每個民族、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和無奈的情懷。因此,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下,尋找一條超越死亡之路,就成了每個民族的一項重要任務,反過來正是這些不同的超越途徑又反映了一個民族特殊死亡心態、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質。”④
賣豆芽菜的王寡婦死了獨子后,“雖然她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還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靜靜地活著?!彼劳?,在他們的眼里是一件雖然可悲但是不可怕的事情,對于扎彩鋪,他們沒有深深的恐懼感,“看熱鬧的人,人人說好,個個稱贊”;對于死去的親人,他們悲傷哀悼,痛哭流涕,但是過后,“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的過著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鄙?、老、病、死,他們都持一種達觀的態度,“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碑斎唬煌娜擞胁煌目捶ǎ灿腥苏J為“但即便是在這樣一種死寂的,凄涼的生活形態中,人們依舊生活著”,認為這種生存是一種“無聊的人生姿態”⑤。即使死亡也激不起人們太多的波瀾,這種生活近似于一種動物性的生存。人們對于死亡的達觀原因有很多,除了道家對死亡達觀的態度的影響以外,人們面對生活的麻木,過一天算一天,對于生活期待值低甚至沒有任何期待,生活本身沉重的負擔等等,這些因素也是人們對待死亡達觀的原因之一。
儒家對于鬼神敬而遠之,而道家對于鬼神與死亡的態度對儒家作了有益的補充,人們這種達觀的態度雖然不及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鼓盆而歌那樣逍遙,但是形成的這種對于死亡達觀的文化確實能夠減少人們的心靈的痛苦,給予活著的人以內心的慰藉,擁有繼續面對生活的動力,使得人們能夠更好的面對未來的生活。
文中人們對于規整、清凈的生活狀態的向往則體現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雙重影響:儒家的正中有序、道家的清凈無為?!扒橛?、閑靜、鴉雀無聲,一切規整,絕不紊亂”⑩,人們對于扎彩鋪宅子的羨慕從側面反映出了人們對于這種生活狀態的向往,而文中的人們也是遵循著這樣一種生活規律。
《呼蘭河傳》中的人們的生活總體是一種平靜的、有規律的狀態,日子平淡清凈而規整有序?!岸靵砹司痛┟抟律?,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一年,日子如水般慢慢流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在這種氛圍環境下,大泥坑子一直存在著,它淹死過許多生物,給村里人的出行造成了困難,卻沒有人去主動把它填上,解決大泥坑子帶來的麻煩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人們瑣屑無聊的生活中的一點樂趣?!按竽嗫印边€有一層象征意味,它象征著“醬缸文化”,本來性格秉性各不相同的人們,在呼蘭河這種封建文化的壓抑束縛下,人們變的似乎一樣,麻木冷酷,對于現實生活的不便之處寧愿忍受,麻木保守,也不去改變,甚至以此為樂?!按竽嗫印笔降沫h境氛圍讓呼蘭河人們的生活陰暗悲苦,但他們也并非完全沒有精神寄托。作家以灰暗的筆調描寫完“大泥坑”之后,便以繽紛的語言介紹“扎彩鋪”,大泥坑子、扎彩鋪、賣貨郎、跳大神等則是卑瑣平凡的生活中一點色彩的點綴。
人們情感的表達方式是含蓄的,文中回娘家的女兒見到思念已久的母親和姊妹羞澀地表達感情是傳統的中國人表達感情的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方式,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受到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文中回到娘家的女兒們內心明明很是激動,對于母親和姊妹思念已久,對于這次見面也期待和準備了很長時間,但是在真正見到的時候,內心不免激動萬分,卻沒有強烈的情感的流露,互相卻只是拉幾句家常。中國人傳統的表達方式偏于含蓄內斂,這與儒家文化中對于語言表達的看法有很大的關系,“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過度的言語被看做是小人的象征,“巧言令色鮮矣仁”,這種文化根植于許多傳統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傳統中國人的語言表達的含蓄內斂的風格,與西方人們的情感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呼蘭河傳》一文平淡細致的描寫展現了呼蘭河的風土人情,也展現了根植于人們心中的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為當今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鄉村提供了文學方面的參考。
注 釋
①蕭紅:《呼蘭河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劉慧英:《蕭紅》,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第18頁。
③薛梅:《對溫暖和蒼涼的“悄吟”——淺論《呼蘭河傳》的雙重視角》,載《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④時翠敏:《呼蘭河傳對傳統生死觀的繼承》,載《學周刊》,2011年第12期。
⑤楚琳;張勇:《淺析〈呼蘭河傳〉中的生死觀念》,載《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