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燦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編寫的高中《語文》課本(下簡稱“人教本”)[1],分必修5冊,選修10冊,該套書整體上實現了經典性、前瞻性、針對性、引導性和奠基性的有機結合,加之內容豐富,信息全面,體例完善,編排科學,出版以來受到使用者的廣泛歡迎和普遍好評。此書必修內容包括“閱讀鑒賞”、“表達交流”等4個部分?!伴喿x鑒賞”為該教材的主要板塊,其篇章選擇兼顧古今中外和人文內涵,多名家名篇。其中,每冊必修書均選收了一定篇目的古代詩詞和散文,頁下對較難理解的字、詞、句進行了細致注釋,這既有助于提高高中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和古代語言運用能力,又有助于了解古代語言文字的發展和使用狀況,提升其語文修養。但我們細致研讀發現,注者對一些字際、字詞關系的判斷有可商榷之處,下面擇取五則進行具體辨析,試圖得出新的、更為可靠的結論,為該教材的科學使用和再版修訂提供參考。為便于分析,下文將先酌引課文原文及相關注釋,并于其后標明出處,以利查驗。
按:共,甲骨文作“”,象雙手捧器形,金文承之,字形會以手供奉之意。小篆作,上部表器形的構件略有訛變,《說文·共部》據以分析為:“共,同也。從廿,從廾。”所釋實為“共”的引申義。字形隸變而書作“共”。調查古代典籍,學者對“共”“供”關系有如下認識:其一,兩者為古今字。如《左傳·昭公十二年》:“共養三德為善?!焙榱良蹲髠髟b》引惠棟云:“古‘供’字作‘共’。”《說文·廾部》:“具,共置也?!倍斡癫米ⅲ骸肮?、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逼涠?,兩者為通用關系。《詩·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敝祆洹对娂瘋鳌罚骸肮才c供通。”《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焙榱良蹲髠髟b》:“共、供古字通。”這里的“通”當指通用,或可包括古今、通假等情況。
從字形看,共、供具有傳承關系,正如段玉裁所謂“共”加人部而作“供”。從字義看,“共”字本義即表供奉,引申指供給,共同。因此,“共”“供”不只是語音相近,意義亦有聯系,不能將其定作通假關系。“共”為“供”之初文,兩者實為古今字關系。原書注釋者或據故訓材料之兩字“通”而認為“共”通“供”,實屬不妥。
針對此類問題,中學語文教材科學的處理方式,應列出主要的解釋,然后根據語言事實肯定其中的一種認識。這樣既可給讀者提供主流觀點,又能豐富讀者尤其是高中學生的專業知識。
按:《說文·肉部》:“腓,脛腨也。從肉,非聲?!倍斡癫米ⅲ骸埃瑁┲^脛骨后之肉也?!痹撟直局溉说男⊥燃。追Q小腿肚,原書注者解作“遮蔽”,當徑直參引故訓材料的類似解釋。如《廣雅·釋詁三》:“腓,避也?!薄对姟ご笱拧ど瘛罚骸芭Q螂枳种??!泵秱鳌罚骸半?,辟也?!标懙旅鳌督浀溽屛摹罚骸半?,避也。”《詩·小雅·采薇》:“小人所腓。”毛《傳》:“腓,辟也?!边@些詞義雖與句意相合,但與本義相差太遠,讓人無法直接建立起詞義之間的認知聯系,故“遮蔽”義當非由本義引申而來的,而應是“腓”的假借義。
先看古人訓詁?!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熬铀?,小人所腓?!编嵭豆{》:“腓,當作芘(筆者按:芘,同“庇”)。此言戎車者,將率之所依乘,戍役之所芘倚?!笨追f達《毛詩注疏》:“言戍卒之所庇倚,謂依蔭也?!编?、孔兩位學者的解釋表明,“腓”通“庇”,庇護。上舉《詩·大雅·生民》:“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逼洹半琛蓖瑯油ā氨印薄?/p>
再看“腓”、“庇”兩字的古音情況?!半琛敝泄乓魹閬K母、微部,“庇”為幫母、脂部。並、幫旁紐雙聲,微、脂旁轉迭韻,兩字屬音近通假[2]662-663。
由此可見,原教材注中所釋實為“腓”的假借義,但原注未明確指出其通假關系,使讀者難明詞義的產生方式,也無法直接了解詞義背后的字詞關系,該條解釋實際上沒有達到注釋應有的效果。故此條注釋應先言明“腓”通“庇”,再解釋其在文句里的具體詞義。
按:關于“繆(liáo)”的訓釋,古辭書或直接訓作“纏”,如《廣雅·釋詁四》《類篇·纟部》均云:“繆,纏也?!被蛘J為“繆(liáo)”為“繚”之異體。如《集韻·筱韻》:“繚,《說文》:‘纏也?!蜃骺??!薄犊滴踝值洹ゆ俊罚骸翱?,《集韻》朗鳥切,音了。‘繚’或作‘繆’?!睍C為前漢《司馬相如傳》:“繆繞玉綏?!爆F代辭書多認為“繆(liáo)”通“繚”。如《中華字?!ゆ俊罚骸啊姡ㄒ暨|)’通‘繚’,繚繞。”用例即《赤壁賦》中的文句?!稘h語大詞典·纟部》:“‘繆(liáo)’通‘繚’,纏繞?!睍C舉宋李演《賀新涼·多景樓落成》詞:“歌舞相繆愁自猛,卷長波一洗人間世。”夏承燾注:“繆,纏繞不休?!?/p>
對上述注解,我們有如下認識:其一,“繆(liáo)”“繚”不但語音相近,而且意義相關。馬敘倫云:“‘繆’蓋繚繞之轉注字,同為邊音。又聲同宵類也?!盵3]9冊,第1254頁故“繆”可看作“繚”的換聲異體字。其二,既然“繆”“繚”詞義有聯系,通假之說就不攻自破?!锻趿艥h語字典·纟部》將“‘繆’通‘繚’,表纏繞義”之用法列作備考項,體現出對兩者關系判斷的嚴謹和審慎。
該冊教材將“繚”作為與“盤繞”并列的義項,實際上是未分清字際和詞義關系,應改作:“繆”同“繚”,盤繞。
按:涂,本義為水名?!墩f文·水部》:“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澠?!彼廊怂傻猛ǘ?,故古人又用“涂”表道路義。如《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编嵭ⅲ骸皬?、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于國都也……涂容乘車一軌。”《釋名·釋道》:“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编嵭⒁抛哟涸唬骸碍h涂,謂環城之道?!薄稘h書·禮樂志》:“大朱涂廣,夷石為堂?!鳖亷煿抛ⅲ骸巴?,道路也。”后來“涂”用同“途”,指道路?!盾髯印と逍А罚骸班l也混然涂之人也?!睏顐娮ⅲ骸巴?,與途同?!薄稜栄拧め屒稹罚骸爱斖课嗲稹!标懙旅鳌督浀溽屛摹罚骸埃ㄍ浚┳钟肿魍??!蔽宕戾|《說文系傳》卷二十一:“涂,《周禮》書塗路字如此,古無塗字,途,彌俗也?!?/p>
關于“涂”“途”的職能分工,王力先生曾有考辨?!锻趿艥h語字典·水部》“涂”字下義項二:“道路。后寫作‘塗’‘途’?!庇钟凇掇u部》“途”字下辨析云:“‘途’字古代多寫作‘涂’‘塗’。道路一義,三字通用;泥塗一義只作‘塗’;涂抹一義可作‘涂’,又可作‘塗’?,F在‘涂’‘塗’合并為‘涂’,道路一義只作‘途’?!?/p>
由上可知,“涂”最初可表道路義,后該義為“途”字所專,“途”實為“涂”因詞義分化而產生的后起孳乳字,兩者非假借關系。教材“涂”通“途”當校改為:“涂”同“途”。
按:孰,本指食物煮熟。《說文·丮部》:“孰,食飪也。《易》曰:‘孰飪?!币曛腹任锍墒??!妒酚洝窌罚骸拔骞葧r孰。”后來文字記錄職能發生改變,“孰”借用作表疑問的代詞,并為借義所專,其所表食物熟等義則以加義符“火”的“熟”表示。古代學者將“孰”“熟”作為一組異體字或古今字?!顿Y治通鑒·漢紀十八》:“孰計其便。”胡三省注:“孰,與熟同?!薄稄V雅·釋詁三》:“爛,熟也。”王念孫疏證:“《說文》:‘爛,孰也?!?,亦作熟?!薄督浟x述聞·爾雅中·饋餾稔也》王引之按:“《漢書·律歷志》曰:留孰于酉。孰,古熟字。”
因此,“孰”“熟”非通假關系?!笆臁蹦恕笆搿钡暮笃鸺优苑只?,其部件“孰”既表義,又兼表聲。《字匯·子部》:“孰,古惟孰字,后人以此字為誰孰字,而于生孰字下加火以別之?!薄墩f文·丮部》“孰”下段玉裁注云:“后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
教材應將原注釋改作“孰”同“熟”,以表示“熟”為“孰”的加旁分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