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之健 編輯/明月
新疆的阿麗米罕·色依提,生于1886年6月25日,經歷了坎坷的人生。兒子在中年時因病去世,自己100歲時查出癌癥,醫生說已是晚期,最多活半年,接受化療可能多活一年。面臨心理與生理的雙重打擊,她沒有一蹶不振,依然坦然面對,頑強地活到現在的132歲,成為目前全球最長壽的,跨越了三個世紀的老人。她為世人展現的笑傲心身疾患,堪稱教科書式的生動一幕。
2018年11月12日《科技日報》報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周巨民課題組及海南醫學院蔡望偉教授團隊開展合作,通過對海南長壽家系171例樣本的外周血白細胞轉錄組數據研究發現,自噬—溶酶體信號通路基因表達上調是百歲老人最為顯著的信號,而且這個信號同樣存在于壽星的后代。百歲老人通常能延緩甚至規避一些重大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是長壽者重要健康保護機制。
關于人體細胞自噬功能研究,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表彰“他的發現奠定了醫療領域的科研基礎,使我們認識到細胞自噬在許多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細胞在應對短暫的生存壓力時,可通過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從而維持生命;也可能降解潛在的毒性蛋白來阻止細胞損傷,或是阻止細胞的凋亡進程。這就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自愈力。
自愈力,就是我們的身體在遭受各種傷害后,調動機體自身的力量,恢復健康的能力。一切生物的自愈力都包含在遺傳信息當中,通過遺傳來獲得,屬于生理學的研究范疇。在人類的后天生活中,心理應激原引起的軀體機能改變,一般在刺激作用或威脅消失后就隨之恢復的稱為心身反應;若應激原過強或作用較久則使反應持續存在,可以不伴有器質性改變的稱為心身障礙;或伴有器質性變化,則稱為心身疾病。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的人體應激反應中心,碰到危機時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正常情況下,激素的作用使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將重心放到心臟的供血和肌肉的運動中去,讓人們迅速應對危機。讓心緒放松,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產生快感,促進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防止“心理生理疾病”的不期而遇,可更有效地適應社會生活。
人體自愈系統的功能第一時間來自免疫系統的局限清除,白細胞首先集結吞噬壞死細胞,清除凋亡無法恢復正常的受傷細胞。對有抗體記錄的抗原,立馬分泌相應抗體清除;沒有抗體的侵襲,進行局限滅殺同時建立抗原識別。這是人體健康的第一生命線。干細胞分裂增殖是第二個能力來源。對于凋亡壞死損失的細胞補充,由免疫細胞分泌的信號決定開始分裂程序,由各種干細胞完成,需要補充什么就復制什么。
美國生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吉爾伯特曾預言“:用不了50年,人類將能夠培育出人體所有器官。”“再生醫學”將引領一場影響深遠的,可以抗衰老、明顯延長人類壽命的醫學革命。然而,對付各種傷害的應激反應、細胞增殖的實現,都需要機體大規模調動能力,必須有充足的物質保證,依靠機體營養儲備及時補充,消化系統營養吸收成為第三能力來源。當然,通過體質食療的免疫營養學機理,可以進行外源性的補給。
在國內資料顯示綜合性醫院的初診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調節心理壓力激素,維護生理自愈能力,乃是有效的人體健康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