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留貫 王寶鋒(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 編輯/暖陽
秋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近日,瑞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了數例顱內動脈瘤出血的患者。在腦血管疾病中,腦血栓、高血壓性腦出血、顱內動脈瘤分別位列前三。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高血壓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常發生于50—70歲,男性略多于女性,天氣變化劇烈或極端氣候時易發。高血壓性腦出血常在劇烈活動時、過度用腦時、情緒激動等時刻發病,起病急驟,往往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病情發展到高峰,其中豆紋動脈破裂最為多見。
臨床表現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全身情況等因素而不同。一般發病為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并且多伴有躁動、嗜睡或昏迷、口角歪斜、肢體偏癱、大小便失禁等。
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如果患者出血量較?。簧希?0ml或幕下<10ml),可選擇保守治療,給予控制血壓、止血、護胃、營養神經等治療。但如果患者出血量較大(幕上>30ml或幕下>10ml),且無手術禁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手術治療 ,主要為顱內血腫清除術,必要行去骨瓣減壓術。
高血壓性腦出血致殘率很高,且伴有認知力下降等并發癥,病情穩定后需積極康復鍛煉。
血壓平穩是預防高血壓性腦出血的關鍵。避免過度勞累、戒煙、戒酒、保持良好心態,避免情緒波動等也是預防高血壓性腦出血的重要因素。
顱內動脈瘤雖帶個“瘤”字,卻和腫瘤不是一回事。
它是一種由于動脈壁內膜和中膜損傷導致的動脈管壁上形成的圓形或梭形異常膨出。通俗地說,就是顱內動脈血管壁上某個“薄弱點”在血流的沖擊下,形成的一個局限性的、球樣的突起,就像是在腦血管壁上吹起的一個隨時可能破裂的氣球。
目前,造成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一般認為,該疾病是由顱內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以及腔內壓力增高引起的。
顱內動脈瘤具有高致死性、致殘性的特點。
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可占到80%左右。在腦血管意外中,該病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為2%—7%,其中20%—30%為顱內多發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非常兇險的疾病,約20%的患者在首次破裂出血后死亡,反復破裂出血的動脈瘤患者通常預后欠佳。
因此,一旦考慮是顱內動脈瘤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應該積極治療。
其主要表現為突發程度劇烈的頭痛,并伴有神志障礙或神經功能障礙。而未破裂的動脈瘤通常沒有癥狀,多是由于檢查意外發現。
少數動脈瘤可壓迫臨近神經而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如單側眼瞼下垂伴復視。另外,有些巨大動脈瘤會影響血流,從而出現頭暈等腦供血不足的表現。
目前,有兩種方法,包括開顱手術或介入治療,各有其優缺點。
介入治療由于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被更多患者接受,但相對治療費用也更高。但開顱手術的動脈瘤的復發率要低于介入治療,且避免了支架輔助動脈瘤栓塞患者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帶來的風險。
顱內動脈瘤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好發于40歲—60歲。
研究認為,高血壓、肥胖、腦動脈硬化、糖尿病、血管炎等認為是顱內動脈瘤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因此,長期存在相關慢性疾病的患者,應注重腦血管疾病的定期檢查,如顱腦CTA或者MRA等,并嚴格控制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