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柏林,房小燕
(1.江蘇省寶應縣泰山初級中學,江蘇揚州 225800;2.江蘇省寶應縣安宜初級中學,江蘇揚州 225800)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主陣地,教科研是助推學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提升的一種重要手段。開設各級公開課是最常見的一種教研活動。通過聽課、評課等活動,公開課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時力求實現(xiàn)開課人和聽課人之間的良好互動,從而達到共同提升的目的。更多的課堂則是隨堂課,就如同“家常菜”,這是學校最常見的教學活動。通過筆者對課堂的觀察分析,對原生態(tài)課堂有如下建議:
目前許多公開課矯揉造作過多,人工斧鑿、“整容”的痕跡非常明顯。筆者曾聽說一位教師為了上好公開課,居然在平行班試上了十二節(jié)課之多。精神固然可嘉,但這還是原汁原味的課堂教學嗎?同時試想每一名教師每天都要上課、批改、輔導、教研,很多教師在學校已經(jīng)滿負荷工作,哪里還能花這么多精力去研究如何開設一節(jié)公開課呢?
反觀當下的一些公開課,一些教師為了精彩而“表演”。課前反復彩排,甚至提前把答案告訴甲乙丙丁幾名學生,然后到了展示環(huán)節(jié)依約讓提前安排好的學生公開展示。果然精當、精美,環(huán)環(huán)相扣,高潮迭起,贏得一片嘖嘖稱贊。但回想一下,這樣的教學值得提倡嗎?有沒有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位同學都有所提升?即便被提前告知答案的學生,精彩展示后的得意之余,會不會產(chǎn)生對教師的些許輕視呢?——這是在造假啊!
筆者認為開設公開課,事前的磨課是必需的,開課人挖掘自身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積累,同時要集合學科組的智慧,依據(jù)先進的教學理念,利用既有科技手段,充分備教材、備學生、尋找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有效預設情境,利用建構(gòu)主義理論組織教學,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注重知識的生成、思維的拓展、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讓教學過程似行云流水,天然去雕飾。重點之處就應雷霆萬鈞,難點之處應該鬼斧神工。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應猶如禾苗的生長,需要發(fā)芽、拔節(jié)、灌漿、抽穗,不可以拔苗助長,應該自然而然。要堅決防止一些公開課為了讓聽眾震撼,片面追求課堂容量,結(jié)果只有少數(shù)學生跟得上課堂節(jié)奏。為了讓多數(shù)同學跟得上,第二課回過頭來再重上一遍的做法。
公開課,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公開的,共同的學習、探討,以期共同提升的時間和機會。課前充分準備,力求無懈可擊,盡量做到完美,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筆者認為,公開課更應給大家提供一個互相學習探討的機會,要勇于把自己平時上課中遇到的問題、困惑展示出來,大家共同探討,一起研究解決,才能力求讓每位教師受益匪淺。可以說,一個成功的教師,總是以出色的課堂教學起步的,上課才是快速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徑。
什么是原生態(tài)課堂?顧名思義,所謂“原生態(tài)”就是“原來的樣子”,就是每位普通教師上課時的真實課堂,也就是“實際狀態(tài)”的課。在這樣的課堂上,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然而這樣才更真實更自然,反映出教師真實的教學水平,研究、改進這樣的課堂教學更有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zhì)量。原生態(tài)的課堂并不是最佳的,還需要優(yōu)化、打磨,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正如“家常菜”一樣需要挑選食材,清洗、加工、烹飪,取得協(xié)調(diào)的“色、香、味”才充分,激起人的食欲。
案例一:一節(jié)物理隨堂課上,教師循循善誘,聯(lián)系實踐,探究活動有效,例題解析到位,師生互動默契,教學效果不錯。后來,教師出示了一道練習,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還是沒有學生舉手,又過了五分鐘,還是沒有學生舉手,教師終于忍不住了:“這么簡單的一道題目都不會,剛才不是講得很清楚嗎,簡直是豬腦子!”學生們埋頭不語,聽任教師批評。這也許是教師著急學生這么長時間解不出題目,也許是本性流露,這節(jié)原生態(tài)的課堂需要教師提升自身修養(yǎng),尤其是語言表達方式。正如廚師也需要整理好自己的服飾和衛(wèi)生一樣。
案例二: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上,教師走到了講臺旁邊,一個小紙團從后面飛了過來,教師停下課,撿起小紙團來,全班學生的眼睛一下子齊刷刷地緊盯著教師手中慢慢展開的小紙團,教師笑著緩緩地念道:“某某某同學,我喜歡你好久了,你就像……落款:某某某。”除了被念到名字的同學之外,其余同學哄堂大笑。教師不假思索地打開紙團就念,絲毫未想后果。這位政治教師應該深刻反思,這節(jié)課上教師對應急問題的處理缺乏冷靜和藝術。
案例三:一節(jié)英語課上,教師先和學生一起用want to do something,plan to do something,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對話、造句,后又和學生用look forward to對話、造句,學生很自然地還是用look forward to do something,教師連問了三次“Do you think so?”學生都信心滿滿地答“Yes”,教師首先肯定“You like to learn English.You can find some rules by yourselves!”并豎起大拇指贊揚,“But there is something special in some phrases”。“Listen!”教師接著又和學生連造幾句來加以訓練“l(fā)ook forward to doing something”,并在具體題目中再次加以訓練,前后對比,學生很輕松就記住了,效果很好。本節(jié)課英語教師能對學生的反應預先進行估計,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式,因勢利導,接著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通過以上三個案例說明,原生態(tài)的公開課并不是不加任何準備,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上課后天馬行空,漫無目標,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講到哪里就是哪里,這不是我們追求的原生態(tài)課堂。
總之,原生態(tài)的課堂應當更充分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課前要認真研讀教學內(nèi)容、準確把握重點難點、掌握學情(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查資料(書籍、光盤、網(wǎng)絡等)、做課件、既備教材又備學生;請教老教師、聽別人講課、自己試講、反復修改教案。這個過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以鍛煉信息檢索與利用、去粗存精為我所用的能力。課備得越好,課就會上得越好。備課精致(包括預設),課就成功了一半。
原生態(tài)的課堂上既要按教案講,又要動態(tài)生成,隨機應變,因材施教,表現(xiàn)睿智。如果是公開課,在評委及其他教師眾目睽睽之下,要盡顯自己的風采,包括表情、語言、體態(tài)、板書、教學步驟、電教手段、課堂控制、教學效果等。任何課堂都不能忽略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勇敢展示、大膽質(zhì)疑。原生態(tài)的課堂應該是“真實”的,即使試上也不宜超過三遍,試上的重點在于把過渡環(huán)節(jié)過渡好,把一些廢話舍棄掉,使教師的語言更加精練。
原生態(tài)的課堂是“活生生”的師生課堂,即使“智者千慮”,也難免會有“一失”,關鍵在于教師用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智慧,練就一雙慧眼、一副聰耳,思維敏銳,要善于通過學生的反饋洞察本質(zhì),因勢利導,化“無常”為“有利”,捕捉住學生的每一個思維火花,把火花放大,點燃學生們的思維火炬。
[1]王洪花,杜朝鳳,高向麗.淺論教師專業(yè)成長[J].天津教育,2015,(Z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