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軍
(江蘇省如東縣豐利中學,江蘇如東 226400)
物理學科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會感覺有些吃力,由于受到教學內容和條件的限制,沒有現成的教學儀器來幫助教師進行教學,這就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一些物品自制教具,讓學生在自制的教具中尋找到物理知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增添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發展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在自制教具的運用下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1]。
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好壞,在一定程度上與課堂導入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時,要重視導入環節的設定。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制成教具進行教學,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出學生的探究熱情,又能實現有效的課堂學習。
例如,在教學《壓強》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就利用學生唾手可得的物品,自制教具進行課堂導入。教師讓學生拿起自己正在用的鉛筆,教師做出示范動作:把鉛筆的兩端分別抵在拇指和中指之間,學生開始模仿教師的動作把鉛筆夾在了拇指和中指之間,教師吩咐學生兩個手指稍微用力去壓鉛筆的兩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紛紛提出兩個手指有些疼。教師接著學生的回答再問:“兩個手指感覺是一樣的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提出:“挨著筆尖的中指更疼一些。”教師趁勢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因為筆尖太尖才會更疼的。”教師對學生繼續提出要求,讓學生再用力擠壓拇指和中指,這時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再次體驗感受,有些就尖叫起來:兩個手指感覺疼痛逐漸加強,尤其是中指感覺更明顯。這時教師就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同樣是一支鉛筆的兩端作用在兩個手指上,感覺會不一樣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所要講授的內容是——壓強。”學生對手指的疼痛還記憶猶新,自然就會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自制成教具進行新課的導入,使學生能夠有親身的體驗。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增進探究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有效課堂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物理學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總要想辦法讓學生獲取直觀、形象的認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直觀的教學效果中產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加深印象,又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自制的教具進行教學演示,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效果中實現有效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靜電現象》時,為了能夠產生直觀的演示效果,可利用自制的教具給學生演示操作。教師把甲乙兩根纖維繩放在講桌邊并使其下垂一部分,讓學生仔細地觀察。教師拿出玻璃棒和絲綢進行摩擦后,把玻璃棒接觸甲纖維繩;拿過毛皮和橡膠棒進行摩擦后,把橡膠棒與乙纖維繩接觸。由于前面的講解,學生清楚這是通過接觸使兩條纖維繩分別帶上了正、負電荷。只見教師重新用絲綢摩擦了一會兒玻璃棒,這時教師再次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手拿玻璃棒去接近甲纖維繩,學生清晰地看到甲纖維繩遠離了玻璃棒,當玻璃棒離開后甲纖維繩又回到了自然下垂的位置。接著,教師又把重新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近乙纖維繩,乙纖維繩也遠離了橡膠棒,同樣當橡膠棒離開后乙纖維繩也回到了原來的位置。這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帶有同種電荷的兩個物體之間存在斥力的作用。接著教師把橡膠棒與毛皮再次摩擦后,用橡膠棒去接近甲纖維繩,還沒等橡膠棒靠太近,甲纖維繩已經跑向了橡膠棒最終吸在了橡膠棒上。教師讓學生總結現象:異種電荷之間存在引力作用。這樣就在直觀的演示效果中,學生學習了電荷間存在的作用力,這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對知識的掌握。
教師利用自制教具給學生進行教學演示,達到了增強演示效果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觀察到演示現象。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還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物理知識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可是初中學生想象力還不發達,因此在一些知識的理解上就有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考慮自制一些教具來幫助學生建立模型,通過教具來展現抽象的內容,以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點。
例如,在教學《磁體與磁場》時,對于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學生清楚條形磁鐵的磁感線的分布特點,可是磁感線是假想的,并不真實存在,學生不能親眼看到,只能通過課本中的描繪讓學生進行想象而得到。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的想象更加容易,利用一些生活用品給學生自制了一個磁感線的模具。教師用一個比較粗的長條形泡沫作為條形磁鐵并標上了“N、S”極,然后用一些鐵絲穿上一些剪成長平行四邊形并涂上紅藍顏色的塑料片來指示該位置的磁場方向,再把這些鐵絲按照磁感線的分布情況有疏有密地插在了長條形泡沫的周圍以及上下方。這個自制模型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感受條形磁鐵磁感線的立體分布以及疏密分布情況。在講到條形磁鐵的磁感線時,教師就把這個自制的教具擺在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就對條形磁鐵的磁感線的分布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后面學習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
教師利用身邊的物品自制教具,幫助學生建立立體模型,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能夠利用自制的教具形象地把教學重點展現出來,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點,真正實現了有效學習。
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以及自制教具所用的材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動手自制教具。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動要求,使學生對所制的教具構造有更為詳細的了解,還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時,由于學生經常接觸刻度尺,對長度的測量從表面上看并沒有太大的難度,可是在讀取長度時會出現估讀現象,有學生總是不清楚要如何進行正確的估讀。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估讀的存在,就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刻度尺,要求學生制作的刻度尺不僅僅要讀出讀數,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特殊的功能。學生在課下都積極地進行了思考和制作,等到上課時,教師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刻度尺拿出來在班上進行交流。有學生在制作時,從光線角度考慮就為刻度尺安裝了一個小小的燈,為了節省電能竟然連接一個觸摸開關,用太陽能提供電能來照明;還有學生把帶有底座的放大鏡套在刻度尺上,用刻度尺作為滑道,可以使放大鏡在刻度尺上根據需要進行移動,把讀數放大便于準確估讀;更有聰明的學生竟然在刻度尺的下方又安裝了一個刻著刻度的小尺,這就類似于高中階段接觸的游標卡尺了……可以看出學生的制作過程是很用心了。每個小制作都透露出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于刻度尺的測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動手自制教具,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完成制作,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本質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使學生在求勝心切的驅使下開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進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身邊入手進行觀察、思考,多動手制作一些與教學更貼切的教具,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這樣既能助力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又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1]高春花.自制教具,開展探究性物理實驗[J].中學課程資源,2017,(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