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霞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十六小,安徽淮南 232000)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未成年人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教育培養,提高他們思想道德素質。”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品德素養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教育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能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
小學生處于人生品德素養奠基關鍵期,新時代、新時期對小學生品德素養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如果一味地沿用傳統課堂講授式教學方式,與品德素養教育相脫離,很難達成品德素養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將認同教育作為小學品德素養教育的邏輯起點,定位品德素養教育,豐富品德素養教育內容,提高學生品德素養思辨能力,加強品德素養社會實踐鍛煉,讓小學生從心認同品德素養教育。
小學時期是人生奠基發展的關鍵期,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逐漸具有意識形態的基礎成長階段,所以廣大小學生是品德素養認同教育的對象。對小學生進行廣泛的品德素養認同教育,對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深遠意義。
在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品德與社會課發揮主渠道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一天有2/3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大部分時間又是課堂教學活動,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這就使得品德與社會課程承擔了小學生品德素養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課內外資源的整合是加強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的有效途徑,“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這使得品德素養教育形態可以是課堂教學、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通過多樣化、豐富化教學活動實現品德素養認同教育目標,“以豐富多彩的、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提倡寓教于活動”,具體教育內容鼓勵教師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或利用學生自己、與學生合作選擇內容組織活動。
在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整合品德與社會課內外教育內容,將課堂傳統講授內容轉化為品德素養活動,讓小學生親身體驗,激活小學生品德素養情感,使品德素養認同教育內容吸引學生,產生巨大的認同教育效果。
思辨是一種全面自我反思的思維,是人類對現有觀點、主觀世界的反思與批判,是人類實現品德素養認同所必備的思維能力。目前,不良社會毒瘤、家庭教育不足對思辨能力還未形成的小學生有極強的侵害。小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品德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發展。因此,小學品德素養教育中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讓小學生能夠自我辨別是非。
培養小學生思辨能力,需要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小學生年齡小,思維能力處于起步階段,對事物認識能力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品德素養教育中,選擇小學生感興趣且較了解的課題,靈活采用討論、現場調查、資料調查、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實踐操作活動等方法,鼓勵小學生進行假設、求證學習,通過科學思維訓練,在質疑、提問、反思中提高思辨能力。
小學生年齡小,和社會接觸不多,所獲得的信息很多是依靠家長、教師傳遞的,自身缺少對信息的獲取和分析能力,不利于學生品德素養認同。因此,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教師應盡可能傳授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方法,讓小學生獲得第一手信息。在傳統品德素養教育中,更多是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灌輸式”教學。自新課改后,尤其是核心素養概念提出后,教師尊重學生主體性,指導學生圍繞品德與社會教育目標選擇感興趣課題,通過查閱書籍、實際調查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整合,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學生信息分析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對調查對象未來發展進行預判,不斷鍛煉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在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教師不斷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自行收集和分析信息,對事物發展有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樣當不良品德行為發生時,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分析,得出正確的判斷。
拓展小學生社會實踐鍛煉是促使小學生品德素養外顯為行為認同的關鍵。小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鍛煉,可以獲得直接經驗,深化對品德素養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對品德素養產生認同[1]。品德與社會課教師鼓勵小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采取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對小學生參與實踐鍛煉進行科學評價。
小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直接和社會接觸,認識社會,感受參與實踐活動的成就感,提高學生品德素養行為認同程度,轉化為對品德素養的認同。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受社會環境、自身情況的雙重影響,當學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當學生周邊的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較多時,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就多;抑或當小學生心理狀況良好時,或處于正向價值觀發展階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程度更深。
在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教師應營造積極的社會實踐活動氛圍,吸引小學生參與興趣,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并對小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態度、行為表現和活動結果進行理性分析,深化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教師應多和小學生溝通,多鼓勵他們,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現對品德素養的行為認同。
在小學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中,教師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拓展鍛煉,學生在社會實踐參與中深化對品德素養的認知,并在行為中對品德素養產生認同,實現品德素養內化指導外顯行為,達成“知行合一”[2]。
品德素養是人類長期實踐凝聚而成的精華,對小學生進行品德素養認同教育不是政治任務,不是形象工程,而是社會發展、國家建設的要求,讓品德素養步入學生的心,從學生需求出發,認同教育是符合小學生心理機制的品德素養教育策略。小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他們的品德素養直接影響我國的未來發展,本文提出通過豐富品德素養教育內容、提高品德素養思辨能力、加強品德素養社會實踐三大策略,讓小學生從心出發認同品德素養教育。我們相信,認同教育可以成功地為小學生創造愿景,走出品德素養獨特教育之路,讓小學生融于品德素養之中,使之成為小學生的“信仰”,讓品德素養根植于小學生心中,使品德素養教育豁然開朗、水到渠成!
[1] 沈紅霞.認同·尊重·超越——例談小學品德課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實施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06):58-61.
[2] 潘娜.起于沖突,達至認同與內化——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可能性[J].人民教育,2017,(Z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