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海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探究信息化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李海海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對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課程“支氣管哮喘”內容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及實施,充分使用信息化資源和手段,優化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
信息化;教學設計;實施
在“互聯網+”與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教學實現了課堂教學中“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理論問題應用化、學習過程工作化”,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 第十九章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強化信息技術應用[2]。
為提升我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信息化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提升教學質量,參照全國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相關要求,2017年黃岡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校級教師信息化大賽,筆者參賽的“支氣管哮喘”教學設計在本次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現將本單元教學設計論述如下。
本單元“支氣管哮喘”選自臨床醫學專業核心課程《兒科學》,選用高職高專衛生類十二五規劃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兒科學》。教學學時2學時。
課程授課對象為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二年級學生。學生已學習《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等基礎課程,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喜歡動手與實踐,但理論學習枯燥、乏味,學生難以理解,參與度、積極性不高,在新興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喜歡信息化的方式接受知識。
根據臨床兒科醫師工作崗位職責、支氣管哮喘診療規范和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確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包括(1)知識目標:了解支氣管哮喘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掌握支氣管哮喘的診斷、治療。(2)能力目標:能指導患兒或患兒家長通過正確用藥有效控制哮喘。(3)素質目標:對患兒具有高度的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依據課程標準和臨床崗位工作需求,確定了本次課的重點是: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與治療。哮喘的發病機制看不見、進不去,知識內容枯燥,學生難以理解,由此確定了本次課的難點是: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
根據職業教育改革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我以學習情境為引導,案例分析為主線,將2學時的教學活動依次確定為情境導入—案例分析—虛擬診療—總結評價四個環節。結合學生診斷思維能力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特點,運用微課視頻、思維導圖、二維三維動畫、虛擬診療等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學重點與難點,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
1.5.1 情景導入(課前)
(1)教師行為:通過學習平臺上傳本次課程的學習資源(課件、微課、視頻、動畫、測試題目等);將我校2014級某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錄制的哮喘病例視頻作為學習情景,上傳至云班課中。(2)學生行為:課前自主學習教師發布的學習資料;劃分為三個學習小組,討論并完成案例分析。(3)信息化手段及目的:課前利用云班課將微課、視頻、動畫等信息化資源發布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案例在課前推送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學知識,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培養學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1.5.2 案例分析
(1)教師行為:隨機抽取三名學生展示所在小組制作的PPT,并對案例中設置的問題進行講解(曬成果);教師對任務完成情況點評,結合動畫、思維導圖進行總結。(2)學生行為:學生認真觀看案例講解,其他小組可以進行點評或討論;所有同學通過云班課任務評分系統,對任務完成情況打分。(3)信息化手段及目的:以案例分析為主線,綜合運用動畫、思維導圖等信息化手段破解教學重難點。
1.5.3 虛擬診療
(1)教師行為:教師結合診療結果講解和評價。(2)學生行為:學生登錄虛擬診療平臺,進入兒科學病例庫,選取支氣管哮喘1號病例,對該病例中患兒實施虛擬診療,包括輔助檢查、診斷、治療三個方面。(3)信息化手段及目的:利用虛擬診療,實現人機交互,完成臨床診療全過程,進一步夯實本次課的教學重點,即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與治療。系統對學生虛擬診療情況自動評判并記錄分數,形成結果性評價。
1.5.4 總結評價
(1)教師行為:教師對本次課內容進行總結;評價三組同學的表現;組織在線測試;在云班課上發布本次課的課后作業并進行批閱。(2)學生行為:對教師特別強調的知識點做重點學習;進行在線測試;進入云班課平臺完成課后作業,課后學生如有疑問,教師、臨床醫生參與在線答疑。(3)信息化手段及目的:借助校園網絡學習平臺、云班課平臺,實現師生、生生時時互動。采用課上與課后、教師與學生、過程與結果的多元化評價體系,使考核結果更科學更準確。
教學設計中,運用微課視頻、思維導圖、二維三維動畫、虛擬診療等信息化手段直觀呈現哮喘的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激發了學習興趣,有效破解重難點。課堂向課前課后延伸,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培養了學生臨床診斷思維能力。過程與結果、學校與醫院、課堂與課后的多元化考核體系,全面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
將臨床典型病例用于教學,臨床一線醫生參與考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醫療行業屬高風險行業,學生進入虛擬診療平臺,對病例中患兒實施虛擬診療,解決了醫學生實踐缺乏的問題。醫學知識繁雜,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理論知識枯燥,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對醫學學習的熱忱。信息化教學實現了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在校學習與遠程學習、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高校教師需正確認識到信息化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將信息化教學貫徹到具體日常教學中。
[1]王釗.現代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的設計與實施[J].職教論壇,2014(30):72-75.
[2]謝傳兵,侯小菊,張少剛.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發展報告[J].中國遠程教育,2014(12):84-89.
10.16640/j.cnki.37-1222/t.2018.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