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卓,曹曉麗,劉 冬
(1.天津商業大學 理學院,天津 300134;2.天津商業大學 商學院,天津 300134)
青年發展,教育為先,教育為青年的發展指明方向。在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了“雙一流”大學的概念 ,其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要建成一批世界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建設教育強國而奮斗。 對“雙一流”大學的建設不同學者們各有見解,王璟認為,“雙一流”大學建設,是在明確學校定位基礎上,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丁烈云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要做到“定位要優、培養方案要優、培養模式要優、課程體系要優”。田國強認為“一流”大學的必備條件是一流的師資、學生及課程設置。劉春平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重中之重。可見,“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就是要在各高校自身的特色基礎上培養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在以學生、教師為核心的目標下對課程體系及教師素質進行改革創新,培養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近10年來,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成為全球高校發展目標。各國都在積極建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等教育系統和科研體系,以此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如俄羅斯、日本等相繼提出建立幾所世界100強的一流大學。
在“雙一流”目標下,各高校應該以優勢學科建設為目標, 加強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和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 永進精神、 創造能力和洞察能力, 培養學生的進取心、 認同感、 使命感和創業熱情美英等國家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各具特色, 可以借鑒其優勢創辦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雙創”模式。
美國高校“雙創”教育模式大體可分為3種: 專業型的創新創業類教育,通識型創新創業教育及混合型創新創業教育。這三類教育模式分別從針對專業類學生、面向全校學生及二者兼有的情況下開設各類創新培訓及理論實踐等課程。
英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主要有3種: 融入式,中介式及外部支持式創新創業教育。其主要特征是在大部分英國高校開展創業類課程,同時學校與外部企業合作為師生提供培訓基地。
日本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可分為4種:啟發型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型創新創業教育,演習型創新創業教育及實戰型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創業理論課程及實驗室建設為學生提供創業幫助,并開設特色團體培養學生實戰能力,同政府和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5,6]。
2002 年,教育部確定了清華大學等9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并在2008年立項建設32 個創新創業實驗區。2015年,教育部進一步在全國遴選出50家“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各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實驗區和基地建設中各具特色:清華大學致力于打造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融合”的教育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依托北航科技園整合引入社會“雙創 ”資源,形成點面結合、分類培養的“北航模式”。廣西大學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優勢,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復合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南京財經大學加強第二課堂的拓展與深化,注重校園創業文化的引導與熏陶。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建立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上海財經大學建設財經類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等等。盡管這些高校相對于國際一些高校起步晚,但同樣取得了一定成效[3,4]。
各高校應抓住國家“雙一流” 戰略機遇,建設特色學科,推動學科群的梯度發展,進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明確學科建設目標,以自身教育特色為基礎,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學科,構建結構合理、特性鮮明的學科群體系。
基于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特色,可開展理論性、專業性、實踐性“雙創”教育三類課程,形成特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設置的創新創業選修課或必修課要以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及經營理念為目標。在選修課程中,可增加交叉課程、創業實務和實踐類拓展課程,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專業課程內容中融入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促進理論教育與“雙創”教育的結合,讓學生能夠做到專業理論與創業實踐相結合。
開展創新創業的培訓與實踐,以創業項目為基礎,推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多元化。健全學科競賽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抓好“大創”等各類競賽的組織、賽前培訓、 賽中指導與賽后總結。同過舉辦各種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積極設計優勢項目。開展社會實踐,打造特色孵化項目,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及團隊意識。依托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等平臺積極打造大學科技園和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為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的硬件設施和公共服務。
大學之所以為“一流”,就是因為在知識創新方面做出了持續貢獻,能夠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源泉。因此,各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大力加強科學創新建設,不僅在理論基礎方面,更要體現在應用方面,加強集成創新,增強科技發展新動力。同時也要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尊重科學規律,秉承學術自由。推進多元化、雙師型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為院校的發展提供助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應學習其它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引進高標準人才,挑選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提升自身原有的師資隊伍水平,確保優勝劣汰。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規模逐漸擴大。我國從1999年開始新建本科院校的數量逐漸增加,這些院校已經有所發展與進步,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來適應社會需求。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一流的學科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學科要有高質量的學術隊伍、科研產出,以及優秀的學生和學術聲譽。而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建立一流學科的有效保障。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即加快教師轉型是“雙一流”背景環境下高校發展的關鍵。當前背景下,高校教師要建立新型教學理念以適應教學發展。師資質量是學校建立“雙一流”的根本,在“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師應積極轉型為高校發展添磚加瓦。
高校要明確辦學目標、規劃教師隊伍的建設為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精準定位。應打造一支高素質、高層次、多元化的師資隊伍,招聘教師時應盡保證學術型和實踐型教師均有,也可以引進一些企業中能力較強的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教師的年齡、學歷職稱結構要合理,要凝聚一批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建立一批優質的教學團隊。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教師在學校的發展中起到帶頭作用。要遵循公開、公正,為作出突出貢獻和有突出科研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教師提供平臺,要積極鼓勵青年教師提升自我。
各高校應以創新型國家建設為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合理的特色人才培養、優勢科研成果推動學校創新能力的全速發展。推動教學和科研相融合,形成有機協調、相互促進的新局面。樹立全新理念,打造開放的辦學觀、先進的科研觀及特色的教學觀,形成高校的新型開放式格局。借用共享理念發展高校建設,加強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共享辦學理念,培養創新型人才,實現共建共享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