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丹
(重慶市墊江縣寶鼎小學校,重慶408300)
數學與體育、語文等其他學科稍有不同,它更加強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很多教師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只停留在課堂教學上,對課程實踐性的探索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除此之外,在教案的設計上也過于呆板,目前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如果不能激發自己的能動性,即使老師把數學知識教得再透徹,也無法使學生得到深入且持久的學習印象。
在老師的各項素質中,親和力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小學老師,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老師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學生上數學課的學習效果。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兒童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多,學生已經不再喜歡這種呆板的師生關系,而更為期待的是一種朋友關系,老師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交流、談心,期待老師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教授課堂知識。
小學數學這類對于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很強的教學課程,如果能設立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會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當下小學數學教學形式,多為上文所說的“填鴨式”教學形式,而且在教材教案的設計上也過于成熟化,雖然課本上的教學用語稍顯可愛,但是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形式,還是離不開三尺講臺的單向傳輸,因此如何設置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小學數學老師所應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培養起來的,又在學習實踐中反復運用不斷提高的。一年級數學教材插圖很多是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學生看的,許多知識是用圖來說明。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即他們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所以要先啟發學生看圖的興趣,教給學生怎樣看圖,引導怎樣思維,怎樣分析圖意,從而進行思想教育。
每次講新課的前一天,我都讓學生在數學自習課上進行預習。預習時不準互相議論。有時我邊在行間巡視邊鼓勵他們:“看誰不用老師講,能在預習時就把知識學會。”所以學生在預習時,都是埋頭看書、積極思考。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學會的自己要學會,重點地方要畫上橫線,自己看不懂的要標出“問號”,準備上課時提出來和同學、老師研究、討論。每逢遇到較容易的知識,通過預習把它掌握了,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異常興奮。
課本是無聲的教師,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堅持課前閱讀,課內閱讀,養成預習和復習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課前閱讀,就是課前預習課本。要求學生每天完成家庭作業后要翻開課本,看看第二天要學的內容。特別是每一單元,每一小節的開頭新課,閱讀時要標出疑問,以便在教師講課時,帶著問題有重點地聽課。有時也可由教師提出能引起興趣的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找書去讀。課內閱讀,就是課內學習課本。課上在教師指導下有要求有檢查地閱讀數學課本,是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
小學生總是對新知識充滿興趣和好奇的。當學生有了學習愿望后,就能順利引起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隨學生認識的不斷深入,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可使學生不斷產生聯想,撞擊智慧火花,激起認知內驅力,保持一種緊張、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時,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情境:①引導學生觀察課桌面、書本面和黑板面,指出它們的形狀都是長方形,并板書。由實例出發,抽象出圖形,讓學生初步感覺到長方形。②讓學生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和幾個角,引導學生分析,從整體到部分,找它的組成要素。③通過長度測量,研討邊的長短關系,并且檢驗四個角都是什么角,由操作、觀察和討論,通過比較,作出判斷。④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概括長方形的特征,學生的認知發展由感覺事物到開始探索周圍世界。從而正確形成“長方形”的概念。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都是直角。
教學生會思考,首先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能創造條件并能激發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在對數學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單憑認真聽“講”是聽不來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領悟的。只有學生不斷地體會到思考的樂趣,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每接一個新班,首先要著手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教學生四會:會聽、會看、會想、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