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晗
(鄭州市惠濟區實驗小學,鄭州 惠濟 450000)
中國人很早就明白終身教育的重要性。許多人也以身體力行。但直到近代才將生涯教育引入中國。注重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的教育,培養新時代全面型人才。
生涯教育最早由美聯邦教育署長馬倫博士在1971年提出,該理念標志著美國現代職業教育生涯的開始。生涯教育理念最初是由career一詞演變而來。是一種將技能教學、道德教育、法律知識普及、職業選擇等多種課程融為一體,為工人量身打造的教學方式。在這一理念的教育下,美國近代的工人教育得到長足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在基礎上提出了生涯教育理念,即,把多種教育相結合,不僅只是教授學生單科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教育理念在國外得到施行并取得極大成功。
生涯教育是一種綜合性、連續性、動態發展、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一種教育教學方式。是針對個人情況制定的教學方式。因為每個學生性格、特長、愛好、生長環境等等的不同,導致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不在適合現代教育的實際。傳統的教育理念只是將一些基礎學科知識教授給學生,沒有教學生為人之道,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不重視。而生涯教育則立足于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培養。例如,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的基礎構建時期,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的道德、法治課程重視不足,每到期末便被各主課老師占用。會讓學生認為思想道德并不重要的惡劣印象,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隨著近代西方生涯教育的興起和實施,我國教育部在認真研究了我國教育情況后也開始引進這一理念。最初是將工人教育與生涯教育相結合,在取得明顯成效后引入其他領域。特別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學道德法律教育的不足,將生涯教育融于其中,以期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雖然目前我國的生涯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前景良好,未來一定會有更高發展。
我國傳統的中小學道德法治課程分科明顯,施行分類教育。并且上課時間少,課程量很小。多由其他任課老師代上,老師缺乏專業知識,只是照本宣科,知識面窄,沒有趣味性。部分學生對自我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認識不清楚,缺乏學習目標和計劃等問題,現在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道德教育,需要從教育實踐中把這些知識點傳達給學生。
首先,生涯教育具有鮮明的綜合性,這就要求中小學重視道德法律課程,不能貿然減少或縮短課程。確保學時。在學習主要課程知識外,初步理解道德和法律的概念。其次,進行生涯教育必須確保教育的連續性。生涯教育認為學習永無止境,每個人每個時期。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教育需要。例如,為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慮,中小學的道德法律課程不能取消,而且必須加強。但是出于接受能力的限制,中小學的道德法律課程要以簡單明了為主,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出發點。
比如養成自律的習慣,很多學生需要在家長的監督下才會寫作業,或者睡覺前才會動筆,從這個寫小問題可以衍生到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個人積極意識等,所以教學不是照本宣科,應該結合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目前的普遍狀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生涯教育特別重視個體教育。中小學是學生個性興趣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因為生活環境等因素都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我們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施行不同的教學方案。例如中小學生的道德法律教育。有的學生非常喜歡畫畫,老師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的理解畫出來。有的同學非常喜歡講話,就請他結合例子編一個故事講出來。這樣既可以讓學生發揮他們的特長,也換了一種方法檢查學生到底理解了多少,可以更直觀看到學習效果。真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中小學生涯教育教學方法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度和特征。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多方發展才是生涯教育的理想方法和最高追求。
針對傳統教育方法的缺點,提出的將道德、法治課與生涯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外,還使課堂更有吸引力,讓學生更有積極性。在學校更加重視道德法治教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的情況下。學生慢慢理解了法律和道德的概念。綜合素質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