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妃
(浙江省縉云縣實驗小學,浙江 麗水市321400 )
現階段,由于小學數學知識相對簡單易懂,并且處于低年段的小學生年紀尚淺,所以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形成數學思維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學習狀況等,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培養小學生對數學信息的處理能力與收集能力,提升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等,進而靈活運用這一能力解決生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人類社會中,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科學研究中,都少不了數學的存在,其具備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首先,數學本身的精確性、抽象性較強,能夠激發學生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其次,盡管低年段數學知識較為簡單,但是一些加減乘除、排序分類知識仍然可以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最后,數學不僅是小學生必要要掌握的知識,同時是一項基本的生存技能,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難題。
在數學教學中,所謂解決問題,即是指在生活中遇到與數學貼近的知識時,可以充分借助于數學知識將問題進行輕松解決。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與解決問題的技能,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改實施后,要求小學數學應將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講,數學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表現在:其一,收集數學信息的能力,這要求學生不能只觀察信息,還應該根據面對的問題情境不同,聯系生活中相關的知識,并采取調查、搜索資料、觀看視頻等方式進行獲取數學信息;其二,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將數學信息科學分類并整理,聯系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對這些信息加以分析重組,進而解決問題。
小學低年段不僅是啟迪學生智慧的關鍵時期,并且是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階段。如果學生對新學習的知識存在一定的生活經驗,則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的積極性。故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聯系生活實際,構建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景教學模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情境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挖掘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加減法”教學時,教師便可以聯系生活中陪媽媽去超市購物的場景,在找零錢的過程中鍛煉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小學生對信息的觀察力,并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對問題的發現能力極其關鍵,只有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才能采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在生活當中對數學信息進行合理搜索與搜集,才能夠對信息進行科學處理,即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傳統型的教學方法中,通常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解答,這種方式削弱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與信心,難以提升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能力。故此,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合理運用新課標教材,給予學生猜想問題的機會與條件,如在學習“生活中的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一些圖片、表格等資料呈現給學生,鼓勵學生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首先,延伸數學知識內容。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存在各種多元化的信息,如廣告、微信公眾號、微博、市場買賣等,不僅要文字信息,還有圖片視頻等資料。教師應培養學生在諸多信息資源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形成處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加強小學生的實踐能力。數學與現實生活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習數學便是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故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當中,多從生活中獲取信息,將生活信息與書本知識進行結合,進而收集到有價值的信息。
結束語:以上,低年級小學生好奇心較重,掌握學習方法較快,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一時期,培養學生掌握收集與處理數學信息的技能。在實際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該對提出的數學問題情境進行深入了解,并對存在價值的信息進行合理的提取與收集,進而運用有效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材為主的教學思想,運用多元化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