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娣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方橋小學,浙江 寧波 315514 )
思維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是提升學生的智能的關鍵。只有在小學語文閱讀中不斷錘煉學生的思維,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更像是一次學習的蛻變,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智能,也能幫助學生完成思維深化,學生會逐步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語文素養也會得到培養。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部分語文教師已然沿用傳統一刀切、單向式等教學模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取得更好的語文成績。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習慣第一時間擺出課文重難點,隨后不斷設置疑問來催化學生的思維,最后將課文的中心思想最后引出。這種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在一言堂這種教學課堂上,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思想走,被動的思考教授給出的問題,習慣性地接受老師給的答案。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導致學生逐步對語文閱讀失去興趣,更別談什么閱讀創造性閱讀;
由于學生智力水平、生活經歷以及學習方式的不同,他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和思考問題。然而,由于部分教師采用“一刀切”的舊模式,只會無形中將學生的思維轉入教師既定的軌道之中,學生的個性化思維也難以得以體現。
學習本身就是“不斷質疑、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部分教師總是提前為學生準備出問題,在學生未有疑問的時候強行給學生加“疑”。直接導致學生將自己的“疑問”拋出腦后。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學生的思維將逐步僵化,獨創性、自主性就很難發揮出來。
以上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學生閱讀思維無法得到鍛煉。所以,身為一名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閱讀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鮑波爾曾經說過:“正是問題激發著我們去發現、去實踐……”心中有疑是提升智能的開始,是學生探尋真理的重要動力。正如朱熹說的:“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所以,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考、深度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1.預習中大膽質疑。在教學新課文之前,語文教師要先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不但能流利朗讀課文,還應隨手將課文中不認識的字詞以及語句勾畫出來,在書上留下思考的痕跡。并且還應鼓勵學生將這些問題整理到質疑本上,帶到實際閱讀課上去問老師或者其他學生。學生質疑的過程,實質就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能提出問題,就說明薛恒動腦子了,這樣長期堅持下去,有利于學生獨立提出問題習慣的養成,這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有積極的影響。
2.教學中深度釋疑。引導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疑問是為了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為了讓學生思維興奮,并且有效轉移到實際閱讀教學當中去。因此,語文教師要因勢利導,傳授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加上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教師的科學指導,最終能深度理解文章大義,達到思維鍛煉。閱讀教學中帶領學生深度釋疑,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舊知,也能幫助學生獲取新的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自主釋疑的能力
3.課后質疑。閱讀本身就是開放式的。所以,閱讀有始有終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在教學臨近尾聲,語文教師應預留出一部分時間,詢問學生的掌握情況。特別針對課堂上“吃不了”的學生,再次啟發其思維,幫助其“吃飽吃透”;待全班薛恒都能從文章中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思想為止。
小學生天性聰穎,思維活躍、喜歡聯想。倘若語文教師只懂得單純進行教學,卻不發揮和解放學生這一天性,很容易讓語文教學成為一潭死水。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解放學生的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獨創性、新穎性,鼓勵學生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表達出來,立足原知識點,去暢想和創新新的情節和形象,這樣訓練學生的思維,才能增強語文閱讀的時效性。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離不開思維訓練。身為一名新時代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將思維訓練當作一項重要內容,不急于求成,循序漸進的錘煉學生得到思維,通過引導學生質疑、釋疑,發揮聯想,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