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
(四川省瀘縣兆雅鎮明德小學,四川 瀘縣646101)
思想品德是是學生根據對教材的學習,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素養。但是思想品德教學在小學教育并不屬于考試科目,學生學習成效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進行判斷,這就導致了雖然現在思想品德課已經成為了大部分學校教學課程中的重點之一,但是還是存在著諸多問題。
由于長期處于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大部分學生對于科目的重視度也是根據學科在考試成績中所占比重程度,而思想品德課在小學階段開展的目的僅僅只是培養學生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而不進入成績考核,這就導致了學生將大部分精力花費在考試科目,而將思想品德課程拋之腦后。
再者,在之前的思想品德的課程上,教師教學過程完成就是照本宣科,認為將書上課本內念一遍就達到了教學目的,殊不知這樣不但不可以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反而會磨滅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熱情,讓學生對教材產生排斥心理,最后導致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做小動作,作業不認真完成,形成惡性循環。
小學階段思想品德的課程的教學形式一般是以老師講解教材內容為主,而思想品德的教材內容又往往是以單純的文字形式,這就與小學生年齡階段愛玩愛鬧,喜歡新鮮刺激事物的心理特征相違背,認為思想平的課就是一些高深莫測和毫無實用的大道理,聽起來枯燥無味,對于課程的學習問題解答也更傾向于使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被動的接受老師的教導。
這樣子被動教學方法不但使教學氣氛底下,教學效率不高,更有可能讓學生對思想品德產生厭倦心理,自主學習意識愈發淡泊。
由于小學生自我年齡思維能力的限制,還沒有形成完全成熟的自我思考形式,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必須從教師方面入手,讓教師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生日后的學習階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形成這樣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在今后的學習遇見再多的困難學生也會無從下手,僅僅只懂得像老師尋求幫助,這樣子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通過長期的培養,讓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養成主動學習、合理安排進程的好習慣,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會逐漸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在學習過程中更加如魚得水。
學生之所以對思想品德課程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無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就提醒我們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模式,讓思想品德課程煥發出新的光彩。教師不妨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是多媒體技術集聲、像、字、光為一體,在課堂上使用向學生展示更加直觀、生動的畫面,符合小學生好奇、想象力豐富的心理特點,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本學科的學習熱情。再者是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資料,由于教材資源有限,很多教學內容我們無法用口頭表述出來,這是倘若我們依靠多媒體技術,就可以尋找更多的教學例如音樂、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料,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價格的差別》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各個時期商場價格表的圖片展示在多媒體上,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各個時期如平日、過年時的商品價格,并且引導他們思考引起價格變化的因素,通過對身邊具體實例的真實展示,激發學生對本學科極大的學習興趣,順理成章的形成自主學習的動力,完成對思想品德課程內容的自主探究。
任何理論都是從實踐中提取出來,再運用到實踐中去,而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個關系到學生直接社會生活的學科,更應該聯系實際生活,引起學生重視,教師不妨在教過程中將課程與班會、家庭、社會緊緊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之中,加深他們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親自參加社會實踐,從而明白思想品德課程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講解《生活中為我們服務的人們》時,教師組織學生到街上進行大掃除活動,采訪街邊的環衛工,了解他們的日常工作安排,并且勸導街邊亂丟垃圾的群眾并且進行義務的街道大掃除,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為我們服務的人們”的辛苦,了解了這一堂課所想要教授給他們的內容,讓學生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發展。學生通過這種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將實踐感悟轉化為自我意識,從內在學習主動學習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內容,獲得了絕佳的教學效果,這也正是我們一直所期望的。
新課程標準早已明確說出學生才是現在課堂的主人翁,教師應該轉變教學地位,不再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命令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到路上的“引導者”,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結合課文中的“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探究”“討論”“活動”等,指導學生小組內分工對教材問題進行分析解答,在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各抒己見,讓他們在學習中相互促進,相互引導的同時也正是對他們進行的一場額外的“思想教育課程”,這不但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自主學習明白所學教材內容,再進行小組討論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養成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好習慣。這不但是對學生學科能力的一種促進,更是對學生人格道德上的一種培養。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成功,在思想品德教學方面也不例外,教師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每個孩子,信任他們,讓他們相信自己是可以學好思想品德這一門學科,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有些章節相對較難,例如在《感受農業特色,傳承農耕文化》這一課時的講解時,由于現在小學生生活環境大多在城市中,對鄉村環境了解較少,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對這一課時的講解內容更加生疏,接受過程更加困難,可能會有畏難心理。教師不妨依據這一課時設立評價機制,讓學生自主回家通過多種途徑調查當今我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他們有一個大概的課程理念,并且上交作業批改。在批改的途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鼓勵的話語,給予他們學習這一課時的信心,隨后在課堂的深入講解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業中所了解的內容由淺入深,依次展開,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上學習,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有了學習的自信心,日后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也會更加自覺主動。
總之,要想促進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自主學習,教師應當轉變當前的教育模式,開創新的教育模式,并且聯系生活實際,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學習動力,才可以使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上真正的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